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叙述刘向《列仙传》中的一个神话故事:“江妃二女者,不
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水边),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下请其
,二女解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揣之,“趋去数十步,视,空怀无;顾
二女,忽然不见。”这里借用此故事来发端起兴:叙江妃二女游于江汉之滨,自
由逍遥地顺风飘舞,郑交甫遇到了她们便一见钟情,请她们解环相赠以为信物,
二女答应了他的请求。交甫把环藏在怀里。那两位神女都年青美貌(婉娈),
浑身飘散着香气。
以下八句则与《列仙传》记载不合,乃是诗人借题发挥想象,写双方别后的
缠绵相思,赞扬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猗靡”,婉曲缠绵之意。“倾城”和
“迷下蔡”,皆形容女子的绝世美貌。《汉书.
外戚传》载李延年歌曰:“绝代
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有“
臣东家之子,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地名)。”这四句写郑交甫别后对二
妃情致缠绵,衷心相爱,永世不忘;二妃那倾城倾国的美好容貌,已深深地印在
交甫心中。“感激”四句则写二妃对交甫因相思而产生的离愁别恨。“萱草”即
谖草,据说见之可以忘记忧伤,故又名忘忧草。“兰房”,犹言香闺,即妇女居
室。“膏沐”,古代妇女用的发油。这四句是从《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
言树之背(北堂阶下)”,“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几句蜕化而来,描写的是二妃因感动于交甫的衷心爱慕而产生思念忧伤,不能自
己,欲得萱草栽种到兰房,随时凭窗望见,借以忘忧。“女为悦己者容”,可现
在对郑交甫徒有相思而不得见,因而头发散乱也懒施脂粉,倦于梳理;心中切盼
交甫到来,可他偏偏不再来临,就像亟盼下雨而天空却偏偏出现太阳一样,使人
怨恨不尽。
诗人在这个神话爱情故事的锺事增华的描述中,自然寄寓了无限深长的感慨,
所以结尾二句突转发问:怎么当初像金石一般坚固的情谊,会在旦夕之间,便离
异断绝而令人悲伤呢?
阮籍发言玄远,文多隐避。这首诗的主旨亦复如此,以至千古之下,众说纷
纭,或言是讽剌爱情不专(如沈约),或言是比喻君臣遭际(如何焯)。而元人
刘履解说最详:“初,司马昭以魏氏托任之重,亦自谓能尽忠于国;至是专权僭
窃,欲行篡逆,故嗣宗婉其词以讽之。言交甫能念二妃解于一遇之顷,犹且情
爱猗靡,久而不忘。佳人以容好结欢,犹能感激思望,专心靡他,甚而至于忧且
怨。如何股肱大臣视同腹心者,一旦更变而有乖背之伤也。君臣朋友皆以义合,
故借金石之交为喻。”(《选诗补注》)此说认为“金石交”是比喻曹魏皇帝和
世为曹魏重臣的司马氏,大致是正确的。所以,这首诗应该说是讽剌司马氏之作。
全诗通篇皆用比兴寄托和反衬对比手法,诗意曲折隐微。本为讽剌现实君臣
关系,却借用遥远的神话爱情故事,而又加以想像渲染,这已够“玄远”了;而
结尾二句本是读者寻绎其寄托的关键,但诗人又只通过用典发问微露端倪,并不
明言;且诗中多用典故,使意旨愈益隐微迷离。此即所谓“言在耳目之内,情寄
八荒之表” (《诗品》)。以男女情爱喻君臣离合,屈原《离骚》、曹植《七哀》
等诗早已有之,但那是正比,而本诗却是反喻。前十二句全是为反衬结尾二句的,
以形成强烈的反差。至于其所以如比隐微曲折,自然是由于时代和处境使然。
(熊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