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rostore.com

首页 | 新著一览 | 书业新闻 | 网上校书 | 一瓣书香 | 联系我们

 

王学泰 

   

《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

第一辑历代诗歌总集

 

 


2004年7月出版
ISBN: 7-80504-849-5
定价: 68.00元

 

 

 

 

171 《感旧集》(渔洋山人感旧集)


  清初诗总集,十六卷,清王士编纂。
  王氏为清初诗坛领袖,交游甚广,当时有影响的诗人多与之有所往来,他们生活时期(康熙初、中期)正逢清诗发展第一个高潮,此时“遁世之遗老,兴国之硕彦,无不萃荟一时”(卢见曾《序》)。编者晚年,感时怀旧,因而辑平生故人之诗,存殁兼录,而成此编。
  全书录诗二千五百七十二首,作者三百三十三人,收集面虽广,但并不滥。王氏在京为官时“砶廊翰苑,朝会宴喜,应制投赠之作,咸乐得先生甄综之,顾寥寥数人外,多置而不录”(见朱彝尊《序》)。此集在王士?生前并未编成,王士?逝世之后,卢见曾(见后《出塞集》)在黄叔琳家见到这个抄本,遂又加以搜辑整理,每人附以小传,并加补遗(补诗放在每大卷之末)。王士?辑录故人之诗虽然意在怀旧,但其仍然贯彻了其论诗主张,偏重收录追求具有“神韵”风貌的作品。正如卢见曾为该书所作的《凡例》中所说,入选诗人“遭遇不同,情性各异,而一经先生选次,如金之入大冶,渣滓悉化,融炼一色”。一些风格各异的作者,经过选家的处理,仿佛都成了风格恬淡,平和蕴藉的诗人。如钱谦益晚年风格沉郁,吴伟业富于激情,邢窻念乱伤离的凄婉之作都未能入选,只选和王氏风格相近的作品。可见若从此集了解清初诗坛的概貌和流变之全面情况是不可能的。卢见曾编刻此书时颇以己意更定,时已距王士?为此书作《序》近八十年(即从康熙十三年到乾隆十七年1674~1752),故流行之本亦非王氏自辑之《感旧集》。
  有乾隆壬申(1752)精刊本。

172 《箧衍集》


  清初诗总集,十二卷,清陈维崧编纂。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其父贞慧为明末复社四公子之一,风流倜傥,名倾一时。维崧有父风,少负才名,弱冠后文名籍甚,而落拓不遇。康熙十八年(1679),参加博学鸿儒考试,授翰林检讨,纂修《明史》,四年后卒于官。
  陈氏逝世后,蒋景祁在其家发现了当时“名公硕人”之诗三百余纸,是陈维崧在生前编成的此集,当时秘不示人,蒋氏认为所编选的作品皆可以传世,故与其宗人蒋国祥共同整理刊刻。
  维崧所抄大多为其交游所及而且选录极严,“国不过数人,人不过数诗”。其所取风格不一,高雅恬淡、丽深挚、婉丽流畅、沉郁顿挫、古拙质朴、清新明朗等不同风格的作者都有代表作品选入。在艺术上也以成功者居多,基本上反映了顺治和康熙初期诗坛的面貌。沈德潜在论及清初诸选本时说“国朝选本诗,或尊重名位,或籍交游结纳,不专论诗也。陈检讨《箧衍集》较诸本为善,然只及康熙癸丑(十二年即1673年)”(见《清诗别裁·凡例》),就是指此书去取谨慎,所选多为精品。
  此集之名取义于《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以箧衍,巾以文绣……”箧衍意为盛物竹器。
  有康熙壬申(1752)精刊本,署有王阮亭(士)、宋牧仲(荦)鉴定。

 

173 《名家诗永》


  清初诗选集,十六卷,清王尔纲编选。尔纲字绍李,池州建德(安徽省东至县)人。清初廪贡生,能诗文,博通群籍,著作丰富,约二十八种。
  王氏论诗专主唐音,“诗以唐为则,以古为宗,以三百篇为宗,以明为注疏,明学唐,而有胜于唐者也”(王尔纲《名家诗永·杂述》)。对于宋、元二代,公安、竟陵则持否定态度,编者主张作诗应该性情学问并重,所谓“诗道性情必资学问,学问所以道性情”。这些看法大致与后来沈德潜的“格调说”相接近,无甚新奇特殊之处。惟言明诗胜于唐诗者却很少。
  编者纂辑此书主旨在于“表微”。明末清初高人逸士、名公巨卿、方外伟才、闺中慧质,都有入选,共九百九十三人(再见者十三人),因为意在表彰未享大名的诗人。王尔纲对于尚未刊刻的抄本则愈加珍惜,入选之作品则多取于抄本和朋友所寄之散笺,入选作者很多,但每人所取之诗甚少,少者一首,多者不过一二十首。诗后间附编者一些简单的评注。
  其编选原则是重视诗的内容。他说:“选诗先选题,如忠孝节烈,有关名教,国计民生,可备采风;传人记事,足当稗官;考证古今,堪裨学问。加以诗能合格,自必采录无遗。至若花鸟闲吟,或间登一二;寿挽谀词则一概不收。”(见《凡例》)因此空洞庸滥之作不多。在艺术上多取明朗流畅、通俗浅易之作,像吴应箕《述怀》选了七八首(如“至春方无事,观书感慨生。古人不努力,讵有身后名。黾勉惭二讳,翱翔冀一鸣。四十未云落,为学羞纵横……”),就很有代表性,这在吴应箕的作品中不是什么佳作,但可见王氏鉴赏能力并不太高。
  此书编辑草率,排列漫无次序。(“前后以得诗迟早为序”)可见王尔纲还有藉此广通声气、互相标榜之意。在最后附录大量编者自己的作品,并借他人之口赞美自己的作品“温厚和平,寄意深远”“逼真汉魏人手笔”,而且大加叹赏“真大家手笔”。王尔纲不过一介寒儒,倾其家资以表彰先哲而刻此书,诚亦难得。书前有金佐、宗观、吴非三《序》,以及编者《自序》,并附有《杂述》以表达编者的论诗主张。
  有清康熙间砌玉轩刊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藉此本影印。

174 《诗观》(天下名家诗观)


  清初诗总集,初集十二卷,二集十四卷,三集十三卷,别集一卷,清邓汉仪编纂。汉仪(1617~1689)字孝威,江苏泰州(今属江苏)人。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儒”,因年老授内阁中书。后归乡以吟咏自适。
  此书为清初较大规模的诗歌纂辑本。明末清初是社会由动乱走向安定的时代,邓汉仪一生奔走南北,对于世事兴衰有很深入的认识。他意识到处于这个时代的诗人“历乎兴革理乱,安危顺逆之交,中有所藏,类不能黯然而已。以故忧生悯俗,感遇颂德之篇,杂然而作。一时公卿以迄韦布,其号为能诗,沉雄古丽、安雅柔澹,以几于汉魏四唐之盛者,盖指不胜屈”。也就是说这本来是个产生“诗史”的时代,可是有许多选家舍大求小,“专采夫一二花草风云厘饮宴闺帏台阁之词,以是谀说(悦)时人之耳目”(皆见邓汉仪《自序》),引起邓汉仪的不满。他说仅就朋友投赠给自己的诗中,删繁就简,编次成书,就“足记时变之极而臻一代之伟观”。因此,此集的编纂虽未摆脱明末以来士人互相标榜之风习,登录之诗多为友朋之作,而且“选数多寡,实非有意,皆因其卷之繁简,地点之远近然”,但由于编选者所交游多为故老遗民,或勉强出仕新朝的士大夫,从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仍可看到时代动乱的影子和他们依违新旧之间的心态。(编者本人的《题息夫人庙》的“自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所反映的遗老心态就很有代表性)这些作品就有一部分被选入《诗观》,所以通过此书确实可以“观”到一些时风世态。另外它卷帙浩繁,也可供选清诗者采择。近人徐世昌亦说:“其中遗集罕传者,颇赖以得梗概。”(《晚晴诗汇》)
  《诗观》三集陆续刻成,有康熙壬子(1672)到庚午(1690)慎墨堂刊本。
  另有乾隆十五年(1750)到十七年(1752)深柳读书堂重刊本,但此本多删节。

175 《皇清百名家诗》


  
清诗总集,八十九卷,清魏宪编纂。宪字惟度,福清(今属福建)人。明诸生,入清不仕。撰《枕江楼集》十卷。
  魏氏大约为福建一带操选政者,其清诗选本还有《诗持》一至四集。此书号称“百家”,实则九十一家,叶方露以下十人,未得其诗,先列其名,意在声气标榜。编者认为明曹学?有《十二代诗选》止于明之天启,因选此集补之,选录自明代天启甲子(1624)至康熙壬子(1672)之诗,共得百家。登录姓氏以得到诗卷前后为顺序,每家之前各有小“引”,为诗人小传,并包括编者对诗人及其诗的评论。
  此编以清初名公大老魏裔介为首,所取亦多达官显宦、名公巨卿。以编者自己作品殿后,并言自己入选之诗是为“同学诸子所论定”,并吹嘘说:“然魏子之诗不与选是徒有?羹而亡至味,宁免遗珠之诮乎?”仿佛入选九十家之诗歌皆不如魏宪,其实魏宪的诗文“皆未成家”(邓之诚语,见《清诗纪事初编》),清陈融《閧园诗话》评及《皇清百名家诗》言其“阙略”太甚“为时所訾”,又引《注韩居诗话》云:“惟度尝选百家诗,入选多显宦,刻己于末,而秀水朱竹篘(彝尊)检讨不与焉。检讨有诗云:‘近来论诗多序爵,不及归田七品官。直待书坊有陈起,江湖诸集庶齐刊。’盖指此也。”因为清初最重要的诗人如朱彝尊、毛奇龄、钱澄之、屈大均、顾炎武、李因笃皆未能入选,自然也就降低了它的价值,人们对它评价甚低。从此书的编辑与评论中可看到当时选家被“官”和“钱”所左右的情况。
  此书有康熙间枕江楼刊本,后又有聚锦堂刊本。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web@guoxue.com 010-6890012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