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明诗综》
明诗总集,一百卷,清朱彝尊编纂。
此书辑录从明初到明末(包括遗民)三千四百余人的作品。
明代诗歌创作凡三变:永乐前后的台阁体;正德、嘉靖、隆庆之间的前、后“七子”;此后的公安、竟陵二派。明末清初明诗选本往往出入三派,有所偏袒,以偏袒复古派者居多。而此书之编纂,意在纠正其谬,取材广泛,或因诗而存其人,或因人而存其诗,每位入选作者皆有小传,述其生平履历,评论其作品,载其著作。小传之后,附有汪森、胡期恒等人辑录的有关该作者的评论,最后殿之以朱氏自著《静志居诗话》。在入选作品之后亦间评论,或品藻鉴赏,或述其本事,期不失作者之旨,“明命既讫,死封疆之臣,亡国之大夫,党锢之士、暨遗民之在野者,概著于录焉”。其目的是“庶几成一代之书,窃取国史之义,俾览者可以明夫得失之故矣”(见《自序》)。可见作者目的还不在于传诗,有借此保存国史之意。古代士大夫皆以保存国史和传播信史自任,特别是亡国之士大夫更是以此自期。明末清初野史、稗史之多都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亡国士大夫(遗民)的心态。
本书中选诗与评诗注重反映明代政治、社会情况的作品,可是在收录明末抗清烈士富于战斗性诗篇时,仍有忌讳,瞿式耜、张煌言、夏完淳的代表作品都未录入。编者为卓有成就的诗人,对于入选作品有不满意之时常常替作者改诗,这是选家最坏之习惯,后世的沈德潜、袁枚皆有此病。王士?《渔洋诗话》中言王清臣《述怀》诗中“静听鸟语繁”之下还有“诸有弄化本,杂沓呈真元。晓然似哄我,宁不倒清尊”四句。可能因为其不佳,在选入《明诗综》时被朱彝尊删去。另外,朱彝尊对“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贬斥太甚。李攀龙只录诗十七首,与其成就不匹配,徐中行、吴国伦律绝俱佳,而入选更少,并对他们诋毁太过。袁宏道佳篇秀句,多有刊落,钟惺、谭元春竟目为妖孽,全没其真,有失公允。
书中亦有误收失考之处,如宋代的诗作被窜入明代,宋代志怪小说洪迈《夷坚志》中一些代小说人物写的诗录入《明诗综》,这个总集中是极为不当的。
此书编成已经是清朝稳定时期,书中的有些删削是迫于政治压力的。总的说来,本书是大醇而小疵,它基本上反映了明诗概貌和各个诗派的发展变化情况,入选作品也以佳作为多。
有康熙白莲泾原刊本。另有乾隆六峰阁刊本。
162 《御定四朝诗》
诗总集,三百一十二卷,清张豫章等奉康熙皇帝旨编纂。豫章名翼,以字行,康熙二十七年(1688)以一甲三名进士及第,授编修,曾官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编修,卒于国子司业。
康熙皇帝令儒臣编纂刊布《全唐诗》之后,又遂命“博采宋、金、元、明之诗,每代分体各编”,“用以标诗人之极致,扩后进之见闻”。此书虽然是四朝诗歌的选本,但卷帙浩繁,搜集面广,在“澄汰河砾,披捡精英”(皆见《御制四朝诗选序》)的同时,意在向读者展示四朝诗歌的概貌及各朝诗歌发展的源流正变。编者对四朝诗歌演变的看法基本合乎实际,例如论及宋诗肯定了“欧阳修、梅尧臣始变旧格,苏轼、黄庭坚始出新意,宋诗于时为极盛”。对于金诗言其“体格多沿元皊,迨其末造,国运与宋同衰,诗道乃较宋为独盛。元好问自题《中州集》后诗曰:‘邺下曹刘气尽豪,江东诸谢韵尤高。若从华实评诗品,未便吴侬得锦袍。’岂虚语哉!”“有元一代,作者云兴,虞杨范揭以下,指不胜屈。而末叶争趋绮丽,乃类小词”,对于明则认为“高启诸人为极盛”(皆见《四库总目提要》)。
书中选宋诗七十八卷,作者凡八百十二人,金诗十五卷,三百二十一人,元诗八十一卷,作者一千一百九十七人,明诗一百二十八卷,作者三千四百人,每代之前详述作者爵里字号。大体以元代部分为最佳,因为此部分是由元诗专家顾嗣立主持编选的。从选诗量上即可见编选者对宋诗不甚在行。
有内府刊本,常见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3 《明诗百卅名家集钞》
明诗总集,二十四卷,清王企靖编纂。企靖字芯远,雄县(今属河北)人。康熙间进士,官至江西巡抚。
编者自序言:“自洪(武)、永(乐)以迄启(天启)、祯(崇祯),风会递迁,作者代起。国初四杰,然秀出矣;而彬彬郁郁,鼓吹休明者,非长沙乎?弘(治)、嘉(靖)七子,卓尔不群;而莽莽滔滔,抒写性灵者非公安乎?问端揆之重望,则河津、东阿其眉目也;稽著作之耆英,则金华、新都其领袖也。搜隐逸之宗工,则陈昂、童癿其楷模也。佐命元勋刘诚意,灿云霞之色;精忠骏业孙高阳,流金石之音。”清初诗风,标举“神韵”,推崇盛唐,他们论及明诗往往瞩目前、后“七子”。王企靖则着眼于全部明代诗歌作品,他既肯定主张“诗必盛唐”的前、后“七子”;也不否定强调性灵,反对摹拟的公安派和追求幽深孤峭诗风的竟陵派。他既推重身处高位、影响一代诗风的名流如刘基、宋濂、薛、孙承宗等;更热衷表彰、揄扬或隐于商贾的童癿、或一生极为贫困的陈昂。可见编者没有偏见,他的目的还是反映明诗的全貌。
王氏论诗言志缘情并重。他说“诗以言志,本性情之真以发为篇章,则天机盎然,精理具足,若徒以文采争胜,而不出于性情之自然,泥塑木雕,何足贵也”。因之他选录此编“惟尚其真”,只要有真性情,“声律未谐,字句不典,概不苛求”。对于他不同意的作者,也不像钱谦益那样全力攻击,“若有深怨积怒而不可解者”(引文皆见《凡例》),而只是录其长,不斥其短。王企靖没有门户派别之见,不拘一格以自限,但取其佳者而录之。徐渭、三袁、曹学?这些被主流诗人视为外道的作者皆以名家而得入此选。
全书取卓然而能成为一家者一百三十人,附见者三十八人,或附见于父兄、或附见于师友,此书虽未选钟惺、谭元春,但编者认为“实为缺略”,要待后补。如王氏持此见解者不多,这与以后袁枚观点类似。
有康熙六十一年(1722)敬事堂刊本。
164 《遗民诗》(明遗民诗)
明诗总集,十六卷,清卓尔堪辑。尔堪字子任,一字鹿墟,别号宝香山人。生于江都(江苏省扬州市)。约生活于康熙时期,曾投效于浙江总督李之芳部下参加讨伐耿精忠之役,后隐居终生。
此书收录明末遗民诗二千八百六十七首,作者五百零五人,并对每位作者字号爵里行迹作了简单的介绍。卓氏辑此书意在保存文献,使众多的敛迹岩穴、坚守民族节操之士不至泯灭于后世,故其选择坚持“人更重于诗”的原则。他说:“其有以人传诗者,诗不过数首,虽有微瑕,亦所必录。”而对于晚节有所亏欠者,虽有秀句佳篇,亦摒之不录。
书中保存了许多“纪忠、纪烈、纪事”之诗,这些作品反映当时民族矛盾的尖锐和广大汉族人民反抗斗争的激烈。揭露了清统治者的野蛮和残暴,表现出明代遗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许多史传不传的遗民事迹、诗歌赖此书以传,并为研究明末清初历史和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卓氏编此书时往往是“得诗即梓”,因此全编较为紊乱。有时一人作品分列于数卷之中,也有并非遗民的作者也被收入书中。书后附有卓氏自著诗集《近青堂诗》一卷。《遗民诗》中大量的强烈的反清作品刺激了清统治者,乾隆间两度被列为禁书。
有康熙初年精刊本,中华书局1961年据此排印出版,更名为《明遗民诗》。
165 《明诗钞》(明百家诗钞)
明诗选本,十二卷,清鲁之裕编选。之裕字亮侪,麻城(湖北省麻城县)人。康熙间(1662~1722)举人,官至直隶清河道,署布政使,不随俗俯仰,在官多政迹,尤精水利,著述颇富。
此书基本上是据钱谦益之《列朝诗集》、朱彝尊之《明诗综》等大部头集编选而成。鲁氏注重明初高启、杨基、袁凯等人的作品,高度评价他们能表现性情、富有才情的诗篇。高诗竟有三百二十五首入选,杨诗选了一百六十五首,袁诗选了九十首。对于前、后“七子”亦步亦趋的拟古之作和虚张声势、有格无情的诗篇则选得很少。如李梦阳只选了二十首,李攀龙选了二十七首,王世贞选了五十七首,从这些地方可见选家的观点。全书共收明诗人一百七十八人,每人各附小传。
有清乾隆七年(1742)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