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国雅》
明诗总集,二十卷,《续国雅》四卷,附一卷,明顾起纶编纂。起纶字更生,号元名,无锡(今属江苏)人。曾为郁林州州判,大约生活在明万历(1573~1620)期间。
此书编选从明初洪武到隆庆、万历间诗作。顾氏对当时所流行的明诗选本不太满意,认为这些选本往往详于明初而略于当代。俞宪《盛明百家诗选》是存殁兼收,但中无伦次,只以卷帙浩繁取胜,而编者编此集要体现出重于当代的特点。此书从明初到嘉靖(1368~1522)间一百五十余年只录七八十人,其中士品二十人,闺品二十人,仙品八人,释品十四人,杂品三人,《续雅》二十人。由于重于当代,与顾氏声气相合、有所交往者则多入选,有标榜声气之嫌。所入选之诗平庸之作占了很大比重。另一特点则是其编选宗旨,以王世贞《艺苑卮言》为指导,在卷前首列品目一卷,用简单的语言评论品藻入选各家,并列举他们的代表作和警句。对于前、后“七子”评价特别高,在评价诸家时多引用《艺苑卮言》语。卷末附书牍二十篇,皆答征诗谢入选者,从这些地方皆可见编者编此书之用意。
此书有明万历吴武陵郡奇字斋刻本,当为初刊本,万历间有重刊本。《续国雅》四卷,而《四库全书》存目中作四十卷,其“十”字当为衍文。
157 《皇明诗选》
明诗总集,四十二卷,明李腾鹏编纂。腾鹏字时远,南皮(今属河北)人。少聪颖,隆庆丁卯(1567)举于乡,七考进士不中,因辟地城西曰“小隐”,亭曰“澹然”,吟啸自适。后接受亲戚朋友的劝告始仕潞安推官,后转凤翔别驾,以劳瘁卒于官。
李氏论诗也受时风影响,推崇唐音。他认为明朝开国即有“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变胡(元)之体,奠定了明诗昌盛的基础。他们和袁凯、林鸿、孙?、浦源等明初诗人把诗歌创作推上了高潮。而过去的选本像《鸣盛集》限于时,《赤城集》《海岳灵气》《江西诗选》等书则限于地域,其他则或详于近体,或详于古体,因此他认为这些选本都有偏颇遗漏。腾鹏感到自己“幸生熙朝,而际景运,目睹作者如林,易于湮没,使后人之惜今,犹今之惜昔也”,因此他“穷采博收,成之一书”(见其《自序》)。此书体裁次序仿照杨士弘之《唐音》,其取诗标准在注重诗的内容,所谓“美风化者取之,纪朝事者取之,百不为多,一不为寡”。书中并附有作者小传,这些也多得之于方国郡县之志。编者选诗时还注意到入选诗人地域的代表性,使读者“不得遣使出采、诸侯来献,而穷荒绝徼之风一览无遗”。并“知土宇之广者,莫过于吾明,文治之盛者,亦莫过于吾明”。这些话在当时说来尚不为过。此集所选之诗虽不如编者评价之高,但入选之作品基本上反映从明初到隆庆诗歌创作情况。
有明万历间山西潞安刻本。
158 《列朝诗集》
明诗总集,八十一卷,清钱谦益辑。钱氏博览群籍,善诗能文,著作甚多,与吴梅村(伟业)、龚鼎孳合称江左诗文三大家。
此书收录明代两千人诗作。全书分乾、甲、乙、丙、丁、闰集,每集又分上、下或上、中、下。乾集二卷收录明历朝皇帝及宗室诸王作品。甲集三十三卷,收录明初洪武(1368)到建文(1402)期间作品,此集分出甲前集,专收由元末过渡到明代诸家(多为遗老),像刘基这样有影响的诗人便在甲前集、甲集两次出现,刘氏在元末所作,多哀时愤世之音,编入《覆瓿集》,此集中的作品收入甲前集;刘氏又为明朝一代宗匠,自从他参加朱元璋幕府后,诗的风格大变,其内容与艺术形式较元末有所退化,这显然与明初的严酷统治及其与朱元璋的复杂关系有关。钱谦益说此时之诗“悲叹穷老,咨嗟幽忧,昔年飞扬臹筜之气,澌然无有存者,岂古之大人志士义心苦调,有非祈常竹帛可以测量其浅深者乎”!这真是“非国史家状所能表其微者”。刘基把明建国以后的诗作编入《犁眉公集》,钱谦益把从此集所选诗作编入甲集,并冠其首,宋濂、杨维桢也两属。通过这种编辑,考察这些著名人士思想感情的变迁。乙集八卷收录永乐(1403)至天顺(1464)六朝诗人作品。丙集十六卷收录成化(1465)至正德(1521)三朝诗人作品。丁集十六卷收录嘉靖(1522)至崇祯(1644)六朝诗人作品。以上为正集。附闰集六卷,收录高僧、道士、异人、金陵法侣名僧、香奁、宗室、内侍、青衣、佣书、无名氏、神鬼、滇南、朝鲜、日本、交趾国王,安南使臣、占城使臣之诗。这种编次大有深意,可见有明一代诗人的完整系列,又寓以明运虽然中衰,但必有中兴之日,最后把具有叛逆思想的李贽列于三大异人之首,与仙佛并列,推崇备至,评论其为人说“卓老风骨棱棱,中燠外冷,参求理乘,剔肤见骨,迥绝理路,出语皆刀剑上事”,高度评价李贽的人格和其理论主张的犀利。另外也收录一些不为人所重的孤寒之士和奴佣工者的诗篇。
钱氏编此书仿《中州集》之例以诗存人,保存有明一代文献,为研究明诗、明史之重要参考书籍。《列朝诗集》中的许多评论以及诗人小传中所记载的体现了其史识的史料都是极其宝贵的。因为书成于明亡之后,钱氏虽降清,顺治三年(1646)罢归后,有所悔恨,对清统治者也多有不满,藉此书以泄之。乾隆皇帝对钱谦益极为憎恶,钱氏著作都被列为禁书,《列朝诗集》也不例外。“四库”馆臣为了迎合皇帝的这种情感,在《明诗综》的“提要”中讲到钱谦益与《列朝诗集》,
①见张穆《亭林年谱》。清康熙七年(1668),山东莱州人姜元衡告其旧主黄培诗词悖逆,案多株连,又言吴人陈济生所辑《忠义录(即启祯诗录)》为顾炎武到达山东掖县后在黄培家辑录刊刻的,炎武因之入狱。济生为炎武姐夫,故有此说。
说钱谦益“以记丑言伪之才,济以党同伐异之见,逞其恩怨,颠倒是非,黑白混淆,无复公论”。实际上“四库”馆臣所讲更非公论,这些话只是当时政治氛围的反映罢了。
现仅有清初绛雪轩钱氏自刊本传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影印本。
159 《天启崇祯两朝遗诗》(两朝遗诗、启祯诗录)
明末诗总集,初集八卷,续集二卷,清陈济生编纂。济生字皇士,吴县(江苏苏州)人,少时师事黄道周、刘宗周(二人皆为重视民族气节的理学家),传其学,以荫官太仆丞,明亡后奉母隐居,著述甚多。卒年四十七,门人私谥节孝先生。
明清之际,满人与汉人的矛盾日益加深,因之民族主义文学也出现了空前的高潮,许多诗人本身就是抗清烈士;天启朝中魏忠贤当政,政治黑暗腐败,在野的东林党人,与阉党作了坚决斗争。在这个时期也产生了大量的与阉党作斗争的诗歌。此书辑录的启、祯两朝遗诗大部分是抗清、反阉宦的作品。共录作者三百零七人,末后附诗人小传,也间有有诗无传,或有传无诗的。“是选以人为重,以节义为主”。“录其人,因以存其诗也”。它继钱谦益《列朝诗集》之后,补其未备,反映了明末代表正义力量的人们的斗争。它不仅感人至深而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此书刻于顺治十六年(1659)(分次刻成,初编刻于顺治十二年,仅八卷)。后遭“奸人告讦,因干厉禁”。康熙初莱州黄培诗案作,顾炎武等牵连入狱即为是书。① 诗案发作后,无人敢收藏,故流传绝少。本世纪初上海发现一残本。经陈乃乾抄补,才较完善。后又发现常熟赵氏旧山楼藏本,内容各有不同。中华书局于1958年参补二本而影印,后附陈乃乾《启祯两朝遗诗考》。
160 《明诗评选》
明诗选评本,八卷,清王夫之编选。夫之有《楚辞通释》已著录。
此书共选明诗一千一百首左右,一、二卷为乐府歌行,三卷为四言诗,四卷为五古,五卷为五律,六卷为七律,七、八卷为五绝、七绝。
此书重点亦在表现和发挥编选者的诗学观点,选择作品与一般明诗选本不同,很有特点。一、重视明初诸家。刘基、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袁凯等人入选作品最多,选者认为:“五百余年除宋人烟雨而披青天,临白日,洪武诸公廓清之功大矣。”从这些话看来船山是否定宋诗的。当然这些符合明朝诗歌创作实际,明初明末的诗歌创作代表了明代最高水平。与此相反,对于明代流派(如“台阁体”、“茶陵派”、前、后“七子”、“竟陵派”)诗人的作品选得很少。竟陵派中只选谭元春一首。这里反映了王夫之对于派别的反感。因为夫之生活于明末,他认为明末各派之间的党同伐异之争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另外王夫之对于这些流派诗人作品也评价不高。他们或雍容平板,或肤廓滑易,或冷峭深幽,都不符合王夫之的审美趣味。《明诗评选》选独立于这些家数之外的诗人,如杨慎、徐渭、唐寅、祝允明、王?登、汤显祖作品也较多。二、入选各家都经过编选者的改造。就以乐府歌行来说,入选的多是风流旖旎的作品,仿佛这些作者是写齐梁初唐体的诗人,而把他们学杜,学盛唐,或直接学汉魏乐府的作品一概摒之门外。例如高启选诗七十六首不可谓不多,可是其歌行一首不选,像《青邱子歌》《等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钓台歌》这些特别能代表高启个性的诗都不选,这样的高启肯定是残缺的,甚至是面目全非的。
《明诗评选》尽管选诗很多,实际上不能反映许多诗人的本来面貌,当然也不能表现明诗的面貌。因此我认为王夫之编选《明诗评选》只是为了宣传自己的诗学观点。另外书中评语直接表达了选者对诗歌的看法。如他重视某种诗歌体裁的开始时的作品,他说:“七言之制何所始?唐人七言何所祖?他认为始于齐梁,如果“作七言而忌齐梁,犹作四言而忌《三百篇》,作五言忌《十九首》也。报本新始之义,胡豺獭之不如耳”。对于通俗的民歌、韵文,对于长庆体,王氏简直是深恶痛绝,这反映文人士大夫的阶级偏见。
有民国初湖南长沙刘人熙刻本,后收入太平洋书局排印《船山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