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全金诗》(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
金诗总集,七十四卷,清郭元奉旨编纂。元(?~1722)字于宫,号双村,江都(江苏扬州)人。家世业盐,富于资,而元好学,工于诗,以诸生召修《佩文韵府》等书,授中书。
金元好问编《中州集》目的在于以诗存人,以传一代之史,故录诗不求其全,而且《中州集》不选当时尚在之人的作品,有金一代之诗自然缺漏甚多。房祺之《河汾诸老集》所采诸人又以地域为限,范围更为狭小。此书以《中州集》为基础广征博搜,所收之人为元书二倍,所增加之诗为元书三倍,凡金人集之断简残篇皆令附入。并存元好问书之诗人小传,本之金史,参以刘祁之《归潜志》和金元人铭表题跋及诸说部书为每个诗人立传。凡金人入元不仕者皆附其末,终之以元好问。
此书卷首上为“帝藻”“公族”“金源”,卷首下为“乐歌”;卷一、二为“诸相”;卷三为“状元”;卷四为“宋耆旧”;卷五、六、七为高官显贵;卷八至十四为“大家”二人(党怀英与赵秉文);卷十五至二十一为“名家”十二人(蔡,刘仲伊、王若虚、麻九畴等),卷二十二至五十二为“诸家”(包括李俊民等);卷五十三为“异人”“隐逸”;卷五十四、五十五为“河汾诸老”;卷六十、六十一为“道释”;卷六十二为“宴会”“成趣园诗”“海会寺宴集”以及“名媛”“仙鬼”“谣谚”“无名氏”等人诗;卷六十三为“遗献”二人;卷六十四至七十二为元好问、刘祁之诗。编者自己的评论、品藻放在最后,以为参考,有金一代诗作,大略齐备。
有清康熙时内府刊本和扬州诗局本。
137 《元文类》
元诗文总集,七十卷,诗八卷,元苏天爵编纂。天爵(1294~1352)字伯修,真定(河北正定)人。先世咸以儒名,由国子学生试第一,授从仕郎,历任翰林修撰,为南行台御史,终浙江省参知政事。
此书编于元统二年(1334),自《唐文粹》《宋文鉴》出,每个朝代编纂刻印代表时代成就之诗文已为统治者所提倡。所以当时翰林院报请印刻此书奏文时说;“惟一代之举,斯有一代之制作,然文字虽出于众手,而纂述当备于一家……国朝文章尤盛,宜有纂述。”苏氏前后搜集近二十年,网罗放佚,搜集宏富。其中许多入选作者是苏氏之师友,他可以直接从他们那里获得资料,因之所录其作品也最接近原貌。有些篇章可以补其别集之遗佚。陈旅序》云“百年文物精英尽在是矣,然所取者必有系于政治,有裨于世教;或取其雅制足以范俗;或取其论述是以辅翼史氏,凡非此者,虽好莫取。”可见编者有着明确编选目的,所以是编去取精严,在选诗中亦多取社会内容较为丰富的篇章。苏氏处于元朝中叶,对元代的诗坛和文坛的整体,尚缺乏总的把握;天觉又生活在北方,对南宋入元的作者不理解、更易忽略,如南宋末诗文大家戴表元、邓牧、方回、刘将孙等,皆未收录,另外元初大家,也同样生活在北方的耶律楚材、王恽的被遗漏更是不应该的。一些重要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如元初刘因慨叹宋、金覆亡的诗章均未能入选,说明选者缺少历史的眼光。但因过度重视体现政治伦理的作品,因此入选的许多篇章流于枯燥。
此书有商务印书馆民国间《四部从刊》本,该本影印元至正杭州路西湖书院刊本,只距《文类》编成有十几年。
138 《皇元风雅》(皇元朝野诗集)
元诗总集,前集十二卷,后集十二卷,元傅习采集,孙存吾为之编次。习字说卿,清江(今属江西)人。存吾字如山,庐陵(江西省吉安市)人。习仕履不详。存吾曾为儒学正。
此集与蒋易所编纂之《元风雅》名称相同,皆以刘因开篇,又都有虞集序,故多被混淆,其实两书区别很大。傅、孙之书收录诗人二百八十人,而蒋易书只一百余人,傅、孙之书收录诗歌却只有蒋书的一半。另外傅、孙之书多采江西人作品(可能因为同乡之诗易于收录),江西人诗作多近宋体,而蒋易之书所收之诗却近唐音。这是由于在虞集、范等名诗人影响下形成的新的江西诗风,而非在黄庭坚影响下的江西诗风。此书与蒋书相同者则是随得随录,首尾无伦次,也无一定体例、规则,比较杂乱,但其中所采多是不常见之人及其诗作,元代许多不知名人士的诗歌作品赖之以存。此编可能是陆续编成。张元济曾得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本,傅增湘又记有前集五卷、后集五卷本。王重民善本书目记载有前集六卷、后集六卷本。又有名《元诗前集六卷、后集四卷》本为李氏建安堂所刊,卷数之差可能与刊刻先后有关。书中还刊有书肆启事云“本堂今求名公诗篇,随得即刊,难以人品齿爵为序,四方吟坛文友幸勿责其错综之编,倘有佳章,毋惜附示,庶无沧海遗珠之叹云”,可知为陆续编成,故其旧刻行款,亦互有异。从这个启事也可见古代由书肆老板主持编刻诗文总集的方法。《四库全书》所收是本书卷帙最多者。
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9 《国朝风雅》(元风雅)
元诗总集,三十卷,元蒋易编集。易字师文,建阳(今属福建)人,生平仕履不详。从其编辑此集和在集中偶然留下的一些跋语来看,蒋易可能是南宋陈起、陈思、陈续芸一类,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并与流浪江湖文人来往甚多的书铺老板,他刻印此书有为声闻不彰的诗人传名之意。
编者在自序中谈到此编选录标准说:“择其温柔敦厚、雄深典丽,足以歌太平之盛;或意思闲适、辞旨冲淡,足以消融贪鄙之心;或讽刺怨谤而不过于谲;或清新俊逸,而不流于靡,可以兴,可以戒者,然后存之。”
此书首取刘因,压卷为《黄金台》,前二十七卷,共收元诗人八十五家。与此书同名,但傅习和孙存吾二人编辑之书则收录诗人多而录诗却比此书少,而且字句之间多有歧异。蒋易此书,于每人篇尾各著事实,足资考证,是以较傅、孙之书为胜。最后三卷为杂编,两书相同。从蒋易书中选了许多南宋文天祥、谢枋得(按传统的编辑总集的方法,文谢二人不能算元人)和金人元好问的作品,可见编者之思想倾向。
此编传世者尚有十卷本,此为蒋书之残本。前七卷每卷或收一二诗人作品,或收六七诗人作品,共收二十八家诗作,富于社会内容的作品不少,如李存的《流民诗》、王东的《暹国回使歌》、杜仲高的《读文山诗》等。最后三卷杂编,编者跋云:“是编杂采江湖之所传而不睹其全者,故题曰《风雅杂编》云。”是书编成于元统(1333~1335)、至元(1335~1340)间。因为蒋氏跋语曾提到元统二年(1334)彭元亮自北还,一些诗人各录若干首诗赠给他,在另一处跋语标明至元四年(1338)。此书有《元人选元诗》本,为范氏又鲜室据“唐风楼”所藏刊本影印,三十卷本仍存于世。清瞿良士《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曾记黄丕烈识语曾记其得“三十卷本,序目都有,遇缺失处已抄补,验其装潢,识是金星轺家故物,非出自寻常藏书人家者,宜可信为全本也”。实际上并非如此,残本(十卷本)上有的作品,而“三十卷本”没有,看来即使“三十卷本”也非完本。
140 《草堂雅集》
元诗总集,十八卷,元顾瑛编纂,瑛(1310~1369)一名阿瑛,又名德辉,字仲瑛,昆山(今属江苏)人。家世为江南豪富,轻财结客,年三十始折节读书,筑别业于茜泾西曰“玉山佳处”,与当时著名诗人张翥、杨维桢、陈基、倪瓒、柯九思、李孝光等人交好,并互相唱和,晚自号金粟道人,明初被徙濠梁。
顾氏园林声伎书器玩甲于江南,为诗酒之会,盛于一时。顾瑛在“玉山草堂”以文会友,鉴赏古书古画,摩挲鼎彝秘玩,形诸诗歌,著于此集,共收录诗三千三百六十九首,作者八十人。集中所收诗篇作者多为与顾氏往来密切之挚友,有些就寄居于顾瑛之家。因此他所采摭均为第一手材料,并非从他书转录,最为可信。顾氏随得随编,故第一、第二卷均有后卷。作者姓名之下为小传,亦仅载字号里居,不及文章行谊。入选之诗以流连光景、诗酒唱和之作为主,反映元末战争动乱、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诗章很少入选,这可能也是生活在安乐窝中的诗人思力所不及的。然而元末重要的诗人几尽于此。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其元末部分,亦多采此书。
此集有《四库全书》本,十三卷,所收录作者仅七十,起自陈基至释自恢,世称“俗本”。另有徐涓藏抄本及元末刻本。元末刻本标为十三卷,但卷一有后集二卷,卷二、卷九、卷十二各有后集一卷,总数为十八卷。全书始自柯九思,终于释自恢,凡七十四人,录诗二千九百四十五首,世称“善本”。徐涓所藏抄本,此本收录作者八十人,录诗三千三百六十五首。另外还有十六卷本、十七卷本,可能是因为《草堂雅集》随有作品随刻的缘故。民国间陶湘以徐抄本为底本,并用贵池刘氏所藏元刊本和顾嗣立《元诗选》中有关部分互校,影印出版,后附刘氏本各家题跋和各本目录比较表,写刻均佳。遂成为研究元末诗歌和当时士人生活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