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宋百家诗存
宋诗总集,二十八卷,清曹廷栋编纂。廷栋(1699~1785)字六吉,又字楷人,号六圃。晚号慈山居士,浙江嘉善人。廪贡生,乾隆元年(1736)举孝廉方正不就,居东园杜门著述,著书十余种。
曹氏因《宋诗钞》阙略甚多,特别是中小家,《宋诗钞》又刊刻未竟,往往有目无书,因而编成此集,以补其阙。凡潘是仁《宋元四十三家集》、吴之振《宋诗钞》、陈《宋十五家诗选》,以及顾嗣立《元诗选》作为宋遗老而收入者和有专集行世者均不取,惟录不知名于世的宋诗人小集,共一百家,起于北宋的魏野《东野集》,终于南宋的僧斯植《采芝集》。北宋十余家,南宋八十余家,大致按世次排列,对贺铸,因廷栋的偏爱而置于卷首。每家各附小传。
此编所收多与《江湖小集》《汲古阁景钞南宋六十家小集》《南宋群贤小集》《两宋名贤小集》所收录者相重复,有的也有专集行世,如李昭、周孚、曹勋等(见《四库全书》),只有张道洽之《实斋咏梅集》、释道璨之《柳塘外集》为诸编所不收。所采之集在当时多属僻书,大多只以抄本传世。每集编此集悉以原本次序为序,对于误字作了一些校改,无可校者存之,原有小注皆保留。曹氏论诗主性情,因而他选了不少有真情实感艺术上清新活泼的诗篇。其评诗亦往往卓有见地,颇能抓住每位作者的风格。此书《自序》称二十八卷,实际上为二十卷,《四库全书》收此书作四十卷。
有乾隆六年(1741)刊本,另外乾隆曹氏二六书堂刊本作二十卷。
132 宋诗钞补
宋诗总集,八十六卷,清管庭芬抄补。庭芬(1797~1880)字培兰,又字子佩,号芷湘,海宁(今属浙江)人,诸生,博览群书,长于史地之学。
此书意在补吴之振等人所编《宋诗钞》中有目无书者有十六家,另外对于入选《宋诗钞》中的大家详前略后的情况做一些补救———对于《宋诗钞》的“略后”作了增补。
书中共收录诗歌二千七百八十首,作者八十五家,《宋诗钞》有目无书,《龙云集》等十六家全部补齐,凑足一百之数。其他五十九家虽为吴书所收,但其佳篇未能入吴书者,此书亦予补入。如欧阳修之《明妃曲和王介甫》,王安石之《桃源行》《泊船瓜州》《送和甫寄吴氏女子》,文天祥之《正气歌》等皆在搜补之列,每集之前附有作者小传。
此书之缺点在于,管庭芬所补入的一些篇章是《宋诗钞》选剩的篇目,并非什么名篇佳作。也有许多作者别集的补抄,并非取之于该作者的集子,而是抄自《宋诗记事》、《宋百家诗存》等总集,如《南阳集补钞》《玉楮集补钞》等,就是如此。
有商务印书馆民国间涵芬楼排印本。中华书局1986年排印出版《宋诗钞》,后附《宋诗钞补》。
133 宋诗精华录
宋诗选本,四卷,近人陈衍选评。衍(1856~1937)字叔伊,号石遗老人。福建侯官(福建闽侯)人,光绪间举人,曾任学部主事,参张之洞幕,清亡以遗老自居。他是近代著名的同光体诗人和评论家。
陈氏尊宋诗,毕生提倡学宋,而学宋又容易产生枯瘠拖沓之弊,故晚年为此选,予学宋诗者以法式。
全书共选诗六百九十一首,作者一百二十九人。选者反对于唐宋间有所抑扬褒贬,反对唐正宋闰之说。其所谓“精华”乃指“必多层折而无长语”之作品,也就是说,在结构上曲折、笔法上精炼、语短而意深的作品。因而此书所选近体占十之七八,古体乃占十之一二,而且绝少长篇。选者认为许多古体长篇“词费”,有些入选的长篇,陈衍只是取其一二“绝佳”之语,“所谓探骊得珠,其余鳞爪,听之而已”。
书中提出宋诗分期说。选者云:“案此录亦略如唐诗,分初、盛、中、晚。吾乡严沧浪(羽)、高典籍()之说,无可非议者也。天道无数十年不变,凡事随之。盛极而衰、衰极而盛,往往然也。今略区元丰、元皊以前为初宋。由‘二元’尽北宋为盛宋,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秦(观)、晁(补之)、张(耒)具在焉,唐之李、杜、高、岑、龙标、右丞也。南渡茶山(曾几)、简斋(陈与义)、尤(袤)、萧(德藻)、陆(游)、杨(万里),中宋,唐之韩、柳、元、白也。‘四灵’以后为晚宋。谢翱、郑所南辈,则如唐之有韩翭、司空图焉。”以宋拟唐,稍觉牵强,将不同时代的作者一一对应,也令人觉得拟之不伦。所选作品注重其风格的多样性,书中既有“丝竹金革”“悠扬铿锵靉”之作,也有“沉郁顿挫”的“土木之音”,不偏重一格。其中许多作品是传诵于众口的名作佳篇。
此书有商务印书馆民国间排印本,另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排印本,由今人曹旭校点。
134 中州集(翰苑英华中州集)
金诗总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金元好问编纂。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秀容(山西省忻县)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间进士,曾任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亡不仕。为金代最有成就的诗人。
此书编于金亡之后,有怀念故国,保存一代之文献之意。共录金代诗人二百四十九人,除卷首之显宗、章宗两皇帝外,从宇文虚中开始,终于其兄元好古,所录皆为当时已经故去之人。每人各附小传,传中或详细记载传主生平,或传述其名句,或评论品藻其诗歌,而且往往在传中附载他人事迹,有时还对某些历史事件作出判断,从这些可见此书的史料价值。其入选作品基本上反映了金朝诗歌近百年来发展变化状况。一些反映民生疾苦、民族矛盾和金朝历史上重大事件作品都得以入选,所以金朝一代可传诗词可以说是囊括殆尽。正如当时家铉翁《题中州集后》所云:“暇日获观遗山元子所裒《中州集》,百年而上,南北名人节士巨儒达官所为诗与平生出处大致,皆采录不遗。而宋建炎以后,衔命见留与留而得归者,其所为诗与大节始终亦复见记。”其缺点是对于一般诗歌作者则多有遗佚。郭元编《全金诗》,其数目为《中州集》三倍。另外因为元好问编此书时参考了魏道明的《国朝百家诗略》,有些地方是直接采用,因之其体例有前后不一之处。因集中所收录诗人多生活在中州一带,故名曰《中州集》。
此书有元代武宗至大三年(1310)刻本,清末民初诵芬室曾据此本影印出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又以此本为底本,校以明刊汲古阁本,排印出版。
135 河汾诸老集
金末元初诗歌总集,八卷,元房祺编纂。祺,平阴(山西省临汾市)人。在元代曾任河中、大同两路儒学教授,著有《横汾集》。
房氏编此书意在保留战后乡邦文献,书中收入金末元初生活在汾河流域八位诗人———麻革、张子、陈赓、陈庾、房?、段克己、段成己、曹之谦之诗,人各一卷,共录五言、七言古、近体一百九十八首,这些作品大多产生于金元之际。此时民族矛盾极为尖锐,战祸连年,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这八位作者,皆是金朝遗民。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亡国之痛,表现了对战乱的厌倦,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八人的风格各不相同,如房氏在《后序》中所言:“诸老之诗有深而冲澹如陶、柳者;有豪放如李翰林、刘宾客者;有轻俗近雅如元、白者;有对属切当如许浑者;有骚雅奥义、古风大章,浸入杜草堂之域者。”虽然对“河汾诸老”评价过高,但也反映了他们之间风格的区别,此集编于大德七年(1303),意在与元好问《中州集》相接,全金之诗有《中州集》与《河汾诸老集》二书,再加上元好问、党怀英、赵秉文、王寂、李俊民、王若虚等个人的诗集,则大体已备。
此集初刊于元皇庆癸丑(1313),原刊已佚。现存最早的版本有毛晋“汲古阁”《诗词杂俎》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据此排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