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rostore.com

首页 | 新著一览 | 书业新闻 | 网上校书 | 一瓣书香 | 联系我们

 

王学泰 

   

《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

第一辑历代诗歌总集

 

 


2004年7月出版
ISBN: 7-80504-849-5
定价: 68.00元

 

 

 

 

96 《唐雅》


  唐诗选本,二十六卷,明张之象编选。之象有《古诗类苑》已著录。
  此书专取初盛唐君臣唱和之诗。全书共取帝王七人,公卿一百六十八人,宫闺八人,外夷二人。明自开国以来,疑忌功臣,洪武间明太祖杀戮功臣,并残及文士,明初诗人很少有善终者。嘉靖年间,奸臣当道,直臣则难以容身。所以使得文人向往“世有辞章之士,苟得见知其主,上下齐契,君臣同声。相与游谈咏歌,雍容盛美,顾不显荣哉!”因此,他们羡慕初唐、盛唐期间君臣相得,互相唱和的融洽关系。而且这些唱和或赞美功业,或歌咏国运,或表达求贤若渴之情,或直陈规谏之词,都是封建时代有比较理想的君臣关系时才能实施的,这种唱和与陈、隋二朝之末君臣苟安,竞事淫侈,亡国之君与狎客之间的唱酬之作不同,它们是和国家繁荣、社会安定和君王对于臣子有一定的尊重联系在一起的,因之给人们雍容美盛之感。
  此选截止到开元,编者认为“天宝以后,风格渐卑,其音亦多怨思”,所以略而不取。因为专取群臣唱和之作,这些作品“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则雅之义兼风矣”。也就是从产生的条件来说它们是“雅”,从其社会功能来说它们又是“风”。全书共分五十二类(如“天文”“四时”之类),录诗两千多首,书中自违其体例之处也不少:一、入选作品许多并非“君臣唱酬”之作,如《郊庙歌辞》。臣子的进献之作也都入选;二、许多入选作品并非诗,如杜甫的《三大礼赋》等;三、书中讲明截止到开元,可是也收入许多天宝时期(或更后一时候)的作品,有许多诗人还称他们在天宝时或天宝以后才有的官职,如目录上称“嘉州刺史岑参”“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都是岑、杜在天宝以后才被授予的官职。
  此书有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无锡刻本传世。

97 《唐诗解》


  唐诗选注本,五十卷,明唐汝询选注。汝询字仲言,云间(上海市松江县)人。五岁双目失明,父兄抱置于膝,口授《诗经》、唐诗经史百家等典籍,汝询无不过耳成诵。他博学能文,并能作诗,是古代一位能和自己残疾斗争的强者。
  此书是唐氏根据高《唐诗正声》和李攀龙《古今诗删》的唐代部分稍加订正而成的一个唐诗选本,并附以笺释。其笺注详密而琐细,多征引原书、原文,这些都是注者平时背诵下来的,确实不易。其解释部分主要是疏通诗句、讲解诗意,间也有品藻诗句优劣的文字。还有一些批语,其目的在于挖掘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唐氏编书都是口授,则不免繁复琐碎,其见解也较肤浅,因其刻苦注书,并表达其对唐诗的热爱,故为世所重,使此书得以流传。
  有明万历刻本。清吴昌祺据此书加以删节,“太冗而约之”“未冗而节之”又适当地采录一些人的评语,“汰芜存英,易伪表微”编成二十四卷本。此书有康熙四十年(1701)刻本。

 

98 《唐诗选脉评林》


  唐诗选评本,六十卷,明周?编选。?(1565-1645)字无瑕,号青羊,隐居硖石,工诗善画,清兵南下,硖石被兵,作自祭文祈死。
  曾祖周敬(号澹斋)选唐诗一编名《唐诗脉》,书刻垂成,倭奴掠于境上,其书遂不传。周?在家中发现这部书未刻残稿,遂用了二十年的功夫,加以“删”“补”“注”“评断”遂成此书。周氏对过去的唐诗选本“或专于乐府,或主于律绝”,“或重于初盛,或偏于中唐”,“或人有余而诗不足”,“或诗有余而人不足”都不满意。他所佩服的高的《唐诗正声》和李攀龙的《唐诗选》(系书贾割截《古今诗删》而成)也以为高选“体格綦正,而稍入于卑”,李选“风骨綦高,而微伤于刻”。也就是说高选过宽,李书过严,他认为自己的选本乃“复收二美,裁其二偏”,走中间道路。
  在选诗原则上,他还是从声韵中去体察格调、精察脉络的,宗旨是与高李二书相同的。他说:“删之而脉愈清,补之而脉愈足,注之而脉愈明,评之而脉愈正。”所谓“脉”就是贯穿于作品之中的“气骨”“气格”,这里兼内容与形式而说的。
  此书分体编排,每体之中又初、盛、中、晚。笺释其典故曰“证”。发明其词意脉络曰“训”。并附有考证、感想之类。又集诸家评论(主要采自诗话和诸评注本)与编者自己的意见于简端曰“评林”,因为贪多务得,不免庞杂,又因短于识,其批评也往往不得要领。
  有明崇祯八年(1635)刻本。

99 《唐诗镜》


  唐诗选本,五十四卷,明陆时雍选编。时雍有《古诗镜》已著录。
  陆氏论诗推崇汉魏六朝,认为唐诗胜过六朝的只在“七古之纵,七律之整,七绝之调”。并且认为这些胜六朝也只在“气局声调之间”,至于“精神材力”则是不能超过六朝的。七言如此,则五言更不必说了。他举唐代很发达的五律与六朝尚处滥觞阶段的五律相比较说“相去远矣”(指唐诗比起六朝诗是差得太多了),“声不逮韵,色不逮丽,神不逮蒣,情不逮深,虽沈宋绮思,仅当梁陈之中驷耳”。并进一步说:“至五言古诗,其道在神情之妙,不可以力雄,不可以材骋,不可以思得,不可以意致。虽李杜挽古风而李病于浮,杜苦于刻,以追陶谢之未能,况汉魏乎?”由此可知陆氏标榜“兴象”、“神韵”而流于神秘,希望诗歌中的格律声色,神理气味都以极简约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他对唐代诗歌中描写、铺叙手法的进步就看不顺眼。虽然,在此书中唐代的名篇佳作多已入选,但在评价这些作品时往往不够公正。如评杜甫《石壕吏》时,他用以和王粲《七哀》相比,言王粲之悲不减于杜,但王诗“声色不动,吐纳自如”,而杜诸作则“椎胸顿足,唾涕俱来,此古今人所不相及也”。他不懂得抒情的深刻往往借助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描写来实现,五言诗初产生时经验少,描写手段也较缺乏,铺叙技巧尚不发达;如果把此时的五言诗看做是五言诗的最高标准,以后五言诗的水平高低都要以此来衡量,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如唐代诗人杜甫把“赋”的手法运用到五言诗中,使得五言诗无事不可写,无情不可抒。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壮游》“三吏”“三别”等作品,一空古今,不要说王粲,就是曹植、陶潜、蔡文姬也无法望其项背。当然抬高魏晋、六朝五言诗,贬低唐代和唐代以后五言诗不止陆时雍一个人持此意见,稍后的王夫之、清末王运都持此观点,在评论界有一定的影响。有的文体在其产生时期就兴盛起来并达到了最高水平,以后的作者如何努力都很难达到这个水平,例如四言诗(《诗经》)、楚辞(屈原的《离骚》)、西方的希腊神话等等,但这些仍属于少数,大多数文体是有个发展成熟过程的。此书与《古诗镜》是充分表现陆氏诗学观点的选本。
  有明刻本,常见者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0 《金圣叹选批唐诗》(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甲集)


  
唐诗批选本,七卷,明末清初金人瑞批选。人瑞(1608?~1661)一名喟,字圣叹,又一字若采。江苏长洲(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年倜傥不群,好为怪文,明亡后绝意仕进,从事学术研究和文学批评活动,在当时影响很大。顺治十八年(1661)因“哭庙案”被杀。
  此书是金氏为其子金雍讲解唐代七言律诗的底本,共分析批选了五百九十五首,以选许浑(34首)、李商隐(29首)、温庭筠(20首)作品最多。因金氏另有《杜诗解》,故杜诗一首未选。圣叹论诗受到公安派影响,强调性情,认为诗中的篇章结构、格律声韵都是由性情决定的,但他在分析具体作品时还是按照批点时文的办法,多讲起承转合,特别是把一首完整的七律,中间一刀分为前解后解,一解为四句。这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唐诗,给读者以削足适履之感。金氏所以如此做,在于他把八句律诗看成是固定程式的。他认为:如果律诗没到八句,则不能使“纲领之昭畅”,如果超过八句必流于“芜秽”,所以他说:“其(指七律)四句之前开也,情之自然成文。一二如献岁发春,三四如孟夏滔滔。其四句之后合也,文之终依于情,五六如凉秋转杓,而七八如玄冬肃肃也。”可见虽然他认为应该是“情生文”,但具体到律诗上还是“文生情”的。所以他那么看重许浑作品也不是偶然的。
  书中所选作品,有相当的一部分并非佳作,这一方面是由于其艺术鉴别力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封建意识作怪。如金在批点张谓《南园家宴》时说:“唐人诗直是羽翼圣经,助流风化,不止作韵语而已。”因为这首诗描写了大官僚家庭内部妻妾和谐,共同奉戴夫主,表现了“闺门肃雍”,所以金氏才大加赞美,可见其见识。全书疏解语言通俗,解释详尽,便于初学。
此书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排印本,后附圣叹论诗尺牍一卷。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web@guoxue.com 010-6890012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