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众妙集》
唐五代诗歌的流派选本,一卷,南宋赵师秀编选。师秀(1170~1219)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宋宗室,本籍汴京(河南开封),南渡后世居永嘉(浙江温州),绍熙元年(1190)进士,一生宦迹不显,终于高安推官。
赵氏崇尚贾岛、姚合。作诗专工五言,注重炼字炼句和格律声韵,其审美情趣也在清寒幽深之间。此书所选作品体现了编者的审美情趣。多为五言律诗,诗的风格也以清新流丽为主。虽然入选作者包括从唐初沈?期到晚唐王贞白等七十六人,但入选的诗篇风格却近于中唐,如果是编者有意识的编选本,那么它也就是“四灵”这个创作团体标榜自己论诗宗旨的流派选本。由于此书无序跋,入选诗篇排列又漫无次序,所以“四库”馆臣认为是编者自供吟咏学习的范本,偶然被刊刻,得以流传。
有明末汲古阁《诗词杂俎》本。常见者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2 《唐诗鼓吹》
诗唐诗选本,十卷,传为金元好问编选,元郝天挺注。天挺字继先,尝受业于遗山,累官河南行省平章事,追封冀国公,谥文定,为元皇庆(1312~1313)间名臣,著述颇多。
此书选诗六百余首,以中晚唐人作品为主,中晚唐小名家如许浑(32首)、薛逢(22首)、陆龟蒙(35首)、皮日休(23首)、杜牧(32首)、李商隐(34首)、胡宿(23首)、谭用之(38首)等人入选作品最多。
书中入选均为七言律诗,可见两宋以来随着诗歌社会功用的加强,它在文人士大夫之间的人际关系上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人情往来,赠答应酬最便当的还是律诗,因此大量的律诗选本出现,以供人们模拟。
此书与方回的《瀛奎律髓》是这个时期(宋末至元)两个最著名的律诗选本。元选去取精严,唐律中的精彩篇章多能入选。元代赵孟瞓认为元好问选此书是以“发比兴之蕴”,并有通过选唐诗以寄抒自己亡国之痛的深意。赵氏并认为“世之学习者”通过阅读、熟读、揣摩这部分诗选就可以写出“隐如宫商,锵如金石”的好诗来。郝注以注典事为主,不枝不蔓,简繁得当,并能援据史传,以阐其精义。元选郝注相得益彰,宜如赵孟瞓《序》中所言:“唐人之于诗美矣,非遗山不能尽去取之工,遗山之意深矣,非郝公不能发比兴之蕴。”
此书最早约刊于至大元年(1308)。此本仍存于世,经万历间廖文炳补注,更名为《唐诗鼓吹注解大全》,郝注本遂晦。廖注本八卷,质量也不高,后经清初钱朝鼎、王俊臣、王清臣、陆贻典等重复删改笺注,郝注本来面目益不可寻。其流行刻本还有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所刊《东岩草堂评定唐诗鼓吹》十卷,清朱三锡评订,另有民国邢氏刻本《评点唐诗鼓吹》十六卷,吴汝纶评点。
93 《唐音》
唐诗选本,十四卷,元杨士弘编选。士弘字伯潜,襄城(今属河南)人。生活于元末。
此书于元至正四年(1344)完成。杨氏论诗强调声律纯驳正变,并认为这取决于政治盛衰并表现着政治上的盛衰,因而杨士弘认为盛唐之音最为纯正。这种以声调音律论诗、并借此来判断诗歌产生时代政治上的盛衰的观念始自汉代。汉儒说诗就遵循了《礼记·乐记》的“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这种观念对传统诗学影响很大,但汉儒所说的某世“之音”是兼思想内容与声调音律两方面而言的,而杨士弘只就声调音律单方面说,则不免就有偏颇。编者编选此书原则是“审其音律之正变,而择其精粹”。全书分“始音”“正音”“遗响”。在“正音”中他便以唐代政治盛衰发展阶段为唐诗发展阶段。初盛唐诗,自武德到天宝末;中唐诗,自天宝至元和间;晚唐诗,自元和至唐末,奠定了四唐分期说。书中“始音”一卷惟录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家。“正音”六卷则以诗体分,初唐为一类,盛唐为一类,晚唐为一类。“遗响”则初、盛、中、晚唐诗人作品并收,附以僧道宫闺之诗。李白、杜甫、韩愈三家全集常见,故不选。
此书编选方法对唐诗发展分期的原则,以及对声调音律的注重对后世,特别是对明代有很大影响。明初高编选的《唐诗品汇》就是在此选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后来以格调论诗、并想要以声律格调以矫“台阁体”之平冗的李东阳更是受到《唐音》的启发。
《唐音》最早传世刻本为洪武二十三年(1390)建安博文堂刻本,另有嘉靖金台汪谅刊本,还有《唐音辑注》明张震辑注,十四卷,有明刻本。《批点唐音》明顾瞞批点,有明嘉靖洛阳温氏刻本。
94 《唐诗品汇》
唐诗选本,正集九十卷,《拾遗》十卷,共一百卷,明高编选。字彦恢,更名廷礼,初以布衣召入翰林为待诏,皗典籍。工书画,尤专于诗,与福清林鸿等号称“闽中十子”。
高氏论诗受到其家乡前辈严羽的影响。推重盛唐,并用历史的眼光把唐诗划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他说:“观诗以求其人,因人以知其时,因时以辨其文章之高下,词气之盛衰。”基于此认识,所以“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为旁流”。高氏并以批评的眼光审视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注重每个诗人的艺术特色,高特别推崇李白、杜甫。书中选诗近七千首,作者近七百人。全书按五古、七古、五绝、七绝、五律、五排、七律、七排分体编排。每体中按“四唐”及上述所分诸格(如“正始”“正宗”之类)编排。但也有不拘于时间顺序的情况,间有一二家与时流有别,成绩卓著,在编排次序上也有所变通。即使一家,由于其各诗体成就不一,则在各体中的位置也有所区别,如杜甫在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排中为大家,在五绝、七绝中则为羽翼。从编者对“正始”等九格的运用来看,它不仅表示而且标志着唐诗各种风格的源流,也有品第艺术成就高下之意。他把“九格”品第与“四唐”划分结合起来,用以体现唐诗的盛衰正变,从而提示唐诗发展演变的脉络。
此书所体现的编者论诗主张和入选的诗篇对明代创作有巨大影响,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的摹古诗风正是从高的书中受到启示,找到根据的。书前附有《历代名公叙论》(辑录历代人对唐诗的评论文字)《引用书目》《诗人爵里详节》,书中间有对诸家的评论。此书基本上反映了唐代诗歌的面貌,即在今天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读本。其病是卷帙太繁,其分别过细。
常见者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明汪宗尼校订本。因是书卷帙浩繁,不类选本,明、清两代均有删本和再选本。如《删正唐诗品汇》五十卷,明俞宪编,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刻本。《唐诗品汇删》,十八卷,清朱克生删辑,有清康熙刻本。
95 《批点唐诗正声》
唐诗选本,二十二卷,明高编选,明桂天祥批点。有《唐诗品汇》已著录,天祥生平不详。
高氏所编选《唐诗品汇》因卷帙浩繁,不便流传,所选诗歌太多也使得编书宗旨不太鲜明,故编者对《品汇》加以删节筛选,只取诗九百二十九首,相当原书的七分之一,编为此集。
书中更明确地标举“诗必盛唐”的主张。在选诗的“详乎盛唐”,“次中、初唐”,“元和以还间得一二声律近似者”,对于李白、杜甫给予特别突出的地位。编者虽然标榜以“声律、兴象、文词、理致”四个原则作为品评诗歌作品的依据,其实他真正看重的、并得以落实的还是声律、格调,这正是与“茶陵派”兴起、李东阳论诗注重声调相呼应的。因此《正声》虽是《品汇》的删节本,但两者的区别不单纯是简和繁的关系,《唐诗正声》把编者思想倾向贯彻得更为鲜明,因而对于读者更带有指导性。此书的目的在于展示唐诗之“正声”以供诗人模拟、效法;而《品汇》则重在使读者了解唐诗全貌。“四库”馆臣批评《品汇》时说:“平心而论,唐音之流于肤廓者,此书实启其弊;唐音之不绝于后世者,亦此书实衍其传。”其实应该说启迪前、后“七子”诗创作,诱发复古主义风潮和造成复古派创作的肤廓之病的应是《唐诗正声》,它发展了《品汇》容易产生流弊的一面;衍唐诗之传者为《唐诗品汇》。桂氏之批点没有什么特色,只是多引唐代殷、宋代刘辰翁之说,自己的意见不多。
《唐诗正声》最早约刊刻于明成化间,有明万世德刻本。另有明嘉靖间所刊“十卷本”,此书只载七百零二首诗,前有胡宗《序》,是胡氏删节本,此编或称《唐诗二选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