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rostore.com

首页 | 新著一览 | 书业新闻 | 网上校书 | 一瓣书香 | 联系我们

 

王学泰 

   

《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

第一辑历代诗歌总集

 

 


2004年7月出版
ISBN: 7-80504-849-5
定价: 68.00元

 

 

 

 

76 《万首唐人绝句》


  唐代绝句总集,一百卷,附一卷,南宋洪迈编纂。迈(1123~1202)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饶州鄱阳(江西波阳)人。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高宗时使金不屈,孝宗时为端明殿学士,著述甚富。
  唐代绝句为诗歌史上一朵奇葩,其构思精巧,蕴涵丰富,气象高华,音韵谐美,多有一唱三叹之妙。绝句形式短小精悍,易读、易诵、易记,唐代多用绝句入乐,因为它易于演唱,历来为读者所喜爱,初学唐诗者也多从绝句入手。
  洪氏对于唐代绝句搜辑编录是对全唐绝句第一次大规模的整理,如果没有这次编辑,流传于后世所传唐代绝句的数量决不会如此之多。编者最初只搜集到五言、七言绝句五千四百余首,进奉给孝宗皇帝,孝宗惊叹其多(他派人搜集只集了几百首),洪氏受到鼓励后复又从诗文集、传记小说中搜集了四千多首遂得满万首。于绍熙三年(1192)三月进奉于已为太上皇的孝宗皇帝,受到奖励。
  全书分七言绝句七十五卷,五言绝句二十五卷,末附六言绝句一卷,收诗三十六首。七言起自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五言起自杜甫《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百年已过半),每卷均一百首。编者为了追求万首之数有些非唐诗也收入,亦有割截律诗一半而为绝句的,其编排则漫无次序,有一人分置数处的现象。
  有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明嘉靖刻本。
 附:万首唐人绝句
 唐诗总集,四十卷,南宋洪迈辑,明赵宦光整理。
 洪本万首唐人绝句舛谬太多,赵氏对洪本加以选择、重编、增定,“共芟去其谬且复者共二百一十九首……总得一万四百七十七首”。增补诗六百五十九首,增作者一百零一个并重新作了编排,其原则为“诗以人汇,人以代分,厘为四十卷”,并将唐代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诗人按其生卒前后次序,分别被安放在四个历史时期之内。赵本的主要毛病是初、盛、中、晚四唐划分太绝对,另外编者没有严格做到“人以代分”。例如杜甫放在比他年长的孟浩然、王维、高适、李白、王昌龄等人之前,杜比孟浩然年轻二十多岁,两人相差有一代。总的说来,赵本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唐人绝句读本。
 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排印本。

77 《国秀集》


  唐诗选本,三卷,唐芮挺章编选。挺章,开元、天宝时人,生平不详,曾是国子监中太学生。
此书编于天宝三载(744),选诗二百一十八首,作者八十八人,最早的为生活在高宗、武后期间的宫廷诗人李峤(644~713),最后为祖咏(699~746?),大体以世次为先后。其选诗标准为“风流婉丽”。楼颖《序》中言此书“谴谪芜秽,登纳菁英,可被管弦者,都为一集”。因为要入乐,当然以“风流婉丽”为当行,所以集中所选多为音韵和谐的近体,其内容也以应制奉和,送往迎来的应酬之作为多,反映社会矛盾,风格豪放的作品很少。如李白、岑参这些诗人则一首不选。王维入选七首,除“中岁颇好道”外均非其代表作。八十八个入选者中多是不入流的诗人。芮氏集中还选了自己两首诗,并选楼颖五首,楼氏则在《序》中对此选则大加吹捧,开后世互相标榜之风。芮氏编选此集,稿存楼颖处,楼氏本拟续补,因循未果,上元间(759~760)为之作序,编写目录,为之行世。
  此集至宋有刻本,明代所传南宋陈解元刊本已不存。有明末毛晋“汲古阁”刻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据汲古阁刻本排印出版。

 

78 《河岳英灵集》


  唐诗选本,三卷,唐殷编选。?,丹阳(今属江苏)人。生活于唐玄宗、肃宗、代宗时代,曾为州文学,编有《丹阳集》(已佚)等。
  殷氏熟悉从南朝到开元、天宝间诗歌发展历史,在《叙》中说:“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萛由主上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场,翕然尊古,南风周雅,称阐今日。”因之他选录当时被认为是属于“河岳英灵”的作品。所谓“英灵”,类似今日所称的“精英”,古人认为天下太平,精英自至。王维就有诗云:“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此书所选入的诗人包括王维、王昌龄、李白、高适、李颀、常建、刘虚、崔颢、孟浩然、崔辅国、储光羲、祖咏、岑参等二十四位诗人。选诗二百三十四首(今本仅存二百三十首),以“赞圣朝之美”。殷氏编选诗歌的标准是注重兴寄、气骨,反对矫饰,但也兼顾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和作品的艺术性,殷在本书的《序》中说自己“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取半,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因此,书中所选既有古朴苍劲的古体;也有谐婉流美的律绝(虽然在入选数量上较少)。既有豪放慷慨、一泻千里的歌行;也有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小诗。既有“驱马击长剑”式的追逐建立功业的边塞诗;也有“梦游清溪阴”式的向往世外桃源的隐逸诗。这些文质不同,风骚互异,宫商、气骨各有侧重,新声、古体分道扬镳的作品在编者兼容并蓄的审美观下统一了起来。殷氏强调“神来、气来、情来”,也就是主张诗歌应该具有真实、充沛和富于感染力的情感,这样才会创造富于神采、余韵无穷的形象。
  书中所录作品始于开元二年(714),终于天宝十二载(753),在每位入选作者姓名之下,仿钟嵘《诗品》体例,各附评语,并举其佳句警策,其中多为精辟的意见,为总集有评语之滥解。盛唐时期各名家的代表作,大多入选。如李白《蜀道难》(这是《蜀道难》非为玄宗幸蜀而作的铁证)《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都入选,对王维、王昌龄、孟浩然、高适、岑参、李颀也是如此。编者为每位诗人写的评语,亦多言简意赅,褒贬得当。如评岑参说“语奇体峻,意亦造奇”;评高适说“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评王维说“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这些评论文字准确、简洁、精美。
  此书是“唐人选唐诗”中较好的一部分,原编二卷,宋代已有刻本,仍为二卷,明代印著录为三卷,明末毛晋汲古阁翻刻为三卷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排印本即以汲古阁本为底本后附毛?校记,今人李珍华、傅璇琮以宋刻二卷本为底本,校以他本于1992年排印出版,名为《河岳英灵集研究》。集前有四篇关于《河岳英灵集》的论文。

79 《箧中集》


  唐诗选本,一卷,唐元结编选。结(719~772)字次山,鲁山(今属河南洛阳)人。天宝十二载(753)进士,曾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后历任道州刺史,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史,因受权臣谗毁,归隐。
  元氏崇尚风雅,注重诗歌的社会作用,并注意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所以他对当时诗风不太满意,感慨说:“近世作者,更相沿袭,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为词,不知丧失雅正。”(《序》)元氏所指是自天宝前后日益兴盛的近体诗的创作。近体诗虽然产生于南北朝期间,但直到“四杰”“沈宋”才有了长足的发展。
  近体中的律诗多用于庙堂应制与朋友的送往迎来,绝句则多播于歌儿舞女之口。这些必然是“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为词”的。这是唐代以来诗歌创作的新的倾向,这种倾向不能说没有弊病,但总的说来它是文学上的一种进步。元结编此集就有矫时弊、崇古道之意,但这种“矫时弊”就不能不带有保守色彩。
  本书所录皆为古体(五古,凡二十四首),风格淳古淡泊为主,绝少雕饰。内容多是感慨人生短暂、仕途多舛的,其作者包括沈千运、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张彪、赵微明、元季川等七人,皆为编者亲友,而且他们也都是“无禄位”“久贫贱”的士人。这些贫贱不平者的咏叹直到几十年后,才在孟郊、韩愈那里得到响应。编者《序》云此编乃是“尽箧中所有,总编次之,命曰《箧中集》”。《四库总目提要》怀疑集中入选之诗经过编者的选择与加工,并非尽如编者《序》中所言。从入选风格的接近,以及与这七位作者其他诗作相比较,“四库”馆臣的怀疑是有道理的。
  此集篇幅短窘,一直以抄本流传,明末方有毛晋汲古阁刊本,作为“唐人选唐诗”之一种与其他选本一起流传。
  常见者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排印《唐人选唐诗》本,后附清末徐乃昌之校记。

80 《中兴间气集》


  
唐诗选本,二卷,唐高仲武编选。仲武,渤海(河北沧县)人。生平仕履不详,大约生活在肃宗、代宗、德宗时代。
  高论诗注重社会内容,强调“诗人之作,本诸于心,心有所感,而形于言,言合典谟,则列于风雅”。他认为随着安史之乱的被平定必然会出现“国风雅颂,蔚然复兴”的局面,因此,才“不揆菲陋,辄罄闻,博访词林,采察谣俗。起自至德元载(756),终于大历暮年(779)”。一共选录作者二十六人,诗一百三十二首。
  编者自称其选诗标准是:“体状风雅,理致清新,观者易心,听者竦耳。”实际上真能体现“风雅”、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的作品选得很少,当然这也是当时诗风的反映。安史乱后,除了杜甫、元结等几位天宝间成长起来的诗人外,新成长起来的诗人大多从面向现实,转到观照内心,风格也从风清骨峻向闲雅婉丽转化,因此这个时期“言合典谟,则列于风雅”的作品的数量大大减少。
  本集中所选作品大多还是表现日常生活情趣的篇章,也能体现“大历诗风”,反映了大历诗人注重辞藻、音律的风气。入选诗人皆附短评,这些短评有的反映了与诗歌创作密切相关的风俗。如在郎士元之下介绍说“员外(指郎)河岳英奇,人伦秀异,自家形国,遂拥大名。右丞(指王维)以往,与钱(指钱起)更长。自丞相以下,更出作牧。二公(指郎、钱)无诗祖饯,时论鄙之”。可见当时官场对送别诗的重视。有的短评很精辟地概括所述评诗人作品的特点,如言钱起“体格新奇,理致清赡”。如评李嘉皊“中兴高流,与钱、郎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也”。评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皆极准确。《春秋演孔图》有云:“正气为帝,间气为臣,”其名本于此。
  此书至宋代方有刻本。明末汲古阁毛晋把它与其他“唐人选唐诗”编在一起,刊刻传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把它收入《唐人选唐诗》,1958年排印出版。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web@guoxue.com 010-6890012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