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rostore.com

首页 | 新著一览 | 书业新闻 | 网上校书 | 一瓣书香 | 联系我们

 

王学泰 

   

《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

第一辑历代诗歌总集

 

 


2004年7月出版
ISBN: 7-80504-849-5
定价: 68.00元

 

 

 

 

71 全唐诗(御定全唐诗)


  诗唐诗总集,一百卷,清彭定求等人奉旨编纂。定求(1645~1719)字勤止,号南紁,又号访濂,江南长洲(江苏苏州)人。康熙十五年(1676)状元,曾官翰林院侍讲。
  康熙四十四年皇帝五次南巡至苏州,遂将季振宜所编《全唐诗》一部交给迎驾的江宁织造曹寅,并命令他组织人员校订刊刻,于是曹寅组织了一批江浙在籍翰林负责编校此书。除了彭定求外还有徐树本、沈三曾、杨中讷、查嗣?、车鼎晋、潘从律、汪士、汪绎、俞梅等,于康熙四十五年十月编成。
  全书共收录唐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凡二千二百余人,按时代先后排列(帝王后妃列在卷首,次则乐章、乐府,再次则一般作者)。作者姓名之后附有小传,以及对该作者的简单的评价。书中间出校文、考订字句异同及篇章的互见情况。季振宜的《全唐诗》是依据吴《唐诗纪》,吴书所收只有初唐、盛唐部分,因此季振宜的《全唐诗》的中晚唐部分就比较薄弱。彭定求编《全唐诗》初盛唐部分依据季书,中晚唐部分则依据胡震亨的《唐音统签》,并加以补苴而成。由于季振宜、胡震亨二书的学术价值比较高,为这部《全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此书基本上汇集了有唐一代诗歌。书中对一些作品归属、真伪等问题作了符合实际的考订。
  因为此书是出于众手,又成书仓促(只一年),其粗糙必不可免。何况参与编纂的众人都是辞章之士,对于唐诗学缺乏研究,并对所依据的季、胡二书缺乏必要的理解,如将胡震亨书中的诗人小传的引文出处及其所用的诗别集的版本流传情况的说明和考证,以及季书中校勘记中的出处的说明统统删去,这就大大降低其学术价值。因此这部《全唐诗》没有做到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反而有所降低。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漏收的情况严重,其所遗漏约在十分之一到六分之一之间,除了有一些材料是当时不可能看到的以外(如敦煌和出土遗物),大部分还是不应遗漏的。例如王安石的《唐百家诗选》中的作品未被收录是不应该的。另外,误收、重见(前面见于“乐府”,后面又重见于本集的情况特别严重)之处很多,有些诗歌用北宋初年的典故,明显不是唐诗也被收入。诗人的排序也存在比较严重问题,活跃在中唐的刘长卿排在盛唐诗人李白、高适之前,显然是不妥当的。其中的小传、小注方面的错误则更多。例如叙述杜甫生平,在川部分说得很细,但没有提到杜甫在川中生活时间最长、留诗最多的夔州。至于文字错讹、体例失当之处也还不少。有待于重新整理。
  康熙四十六年四月清圣祖为之作序,题额,名之曰“御定全唐诗”,在扬州开局刊刻,是为“扬州诗局本”。1960年中华书局据此点校排印出版。书末附有“作者人名索引”和日本人上毛河世宁所辑《全唐诗逸》三卷。

72 全唐诗录


  唐诗总集,一百卷,清徐倬编纂。倬(1624~1713)字方虎,号村,浙江省德清县人。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曾官翰林编修,乞归养十年,复出,转国子司业,曾主持顺天府试,多得佳士,后授礼部侍郎,年九十而卒。
  《全唐诗》卷帙浩繁,玉石杂糅,不宜于一般人阅读,徐氏乃采撷其菁英,编为一集以备披阅,全书打破了诸家原别集诗篇的排列顺序,将古今体分编,联句不再像《全唐诗》那样另分一类,而是随人类附,便于查考。每人各附小传,在传后增加《全唐诗》中所缺少的诗论、诗评。
  此书成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比御定《全唐诗》成书早一年,可知徐氏所据《全唐诗》乃是江南流传的季振宜本,而非现今流行之《全唐诗》。康熙皇帝丙戌(1706)南巡,编者以此集进呈,康熙认为此书“佐邦政裨世教”以及可见“焕乎文教之美”,并说:“展卷而读之,与朕平时品第者盖有合焉。”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
  此书为皇帝赐金而刻。后御定《全唐诗》问世,俞思谦又据以编《全唐诗录补遗》一卷,收入《销夏录旧五种》。
  常见者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3 全唐诗外编


  唐诗总集,四十三卷,中华书局编。
  御定《全唐诗》漏收现象非常严,日本上毛河世宁,仅据日本所藏中国旧籍就补《全唐诗逸》三卷,但仍有遗漏。又因为敦煌石室的发现,外流逸书的回归,使人益感《全唐诗》之不足,故中华书局于1982年将王重民《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孙望《全唐诗补逸》,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汇为一书,以补《全唐诗》之佚。
  书中所列诸诗基本上与《全唐诗》不重出,同一首诗所署作者不同,而此诗已见《全唐诗》则仅列诗题,注明在《全唐诗》某卷,并校出文字差异,只有文字出入较大者录入此编,并加注说明,此书本以求全为目的,但仍有遗漏。《文学遗产》1983年第二期所载张步云《唐代逸诗辑存》又收逸诗七十五首,《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四辑王重民《补全唐诗拾遗》又有五十二首为此编所未收。
  此书有1982年排印本。
 附:
 ①补全唐诗
 唐诗总集,一卷,今人王重民编。重民(1903~1975)字有三,河北省高阳县人。192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后即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图书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后文不另注)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为杰出的版本目录学家和史学史家。
 敦煌石室所出残卷中保存了许多唐诗,其中绝大多数见于《全唐诗》。此书补出不见于《全唐诗》的唐诗九十七首,残篇三首,附录四首,作者五十人。其中三十一人见于《全唐诗》,十九人为《全唐诗》所未载。撰人姓氏依《全唐诗》排列,并于姓氏下各注明在《全唐诗》某函某册,未载者列于后。残卷中所载撰人事迹有可以补充《全唐诗小传》的地方,也为补入其事迹,诗题下标明敦煌卷子编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写本者也加以注明,并附有校勘记。
 此编成书谨慎,从始编到印出经历二十多年,并请许多专家阅过,似较可信。编入《全唐诗外编》,于1982年中华书局排印出版。
 ②敦煌唐人诗集残卷
 唐诗总集,一卷,今人王重民纂。重民已见前。
 此编为唐两位诗人的诗集残卷写本的合编,原卷被法国人伯希和从敦煌窃走,王氏从巴黎图书馆录出,并作了一些整理工作,未及定稿。卷中共录诗七十二首,未见著录,其中作者佚名者,为五十九首;马云奇者十三首。佚名者在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吐蕃攻占敦煌后,被押解离开敦煌,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途经吐蕃所辖的墨离海、青海、赤岭、白水,到达临蕃;马云奇之十三首为许多敦煌学研究者所否认,只认为其中的《怀素师草书歌》在下面标有“马云奇”者是马氏作品,此后十二首,不能连类而及,都算做是“马云奇”的作品。后面的《白云歌》等十二首当属于另一个被吐蕃俘虏者的诗歌作品,作者大约于贞元三年(787)从敦煌出发经过淡水,被押送到吐蕃已攻占的安西。二人之诗用以记录途中见闻感慨,这些吐蕃领地,多为唐代汉人士大夫所未及,因此这些记载具有史料价值。
 收入中华书局1982年排印出版的《全唐诗外编》。
 ③全唐诗补遗
 唐诗总集,二十卷,今人孙望编纂。
 此书初印于1936年,仅收二百七十余首唐诗,后又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搜集,得佚诗近七百首,是收录唐佚诗中卷帙较大的。孙望所辑唐诗多取之于史传、笔记、小说、方志、碑志、从外国流回的古逸书,以及外国人文集(如朝鲜人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宋元唐集善本(如南宋蜀刻本的张祜《张承吉文集》)、《永乐大典》等书。其中较重要者为王梵志诗补一百十一首,张祜补近一百五十首,吕从庆(《全唐诗》中无其诗)四十五首,为唐诗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此书收入中华书局1982年排印之《全唐诗外编》。
 ④全唐诗续补遗
 唐诗总集,二十一卷,今人童养年编纂。
 此书纂集唐五代诗一千余首,作者五百五十余人,摘句二百三十多条,词三十一首。书中破除以往惯例,不论帝王将相、朝野人士、妇女、僧道都按时代先后排列。每位诗人如《全唐诗》中无传的则略补小传。每诗之后注明出处,以便查考。此编多取之类书、丛书、方志、金石。每个诗人补诗不多,而涉及面很大,这是其他补遗所不及的。也可见编者所下功夫之深。书中多收五代十国诗,这些也是李调元《全五代诗》所未收的。
 此书被收入《全唐诗外编》,有中华书局1982年排印本。

74 补全唐诗拾遗


  唐诗总集,三卷,今人王重民编纂。重民已见《补全唐诗》。
  王氏据敦煌残卷增补《全唐诗》本拟分三卷。卷一为有姓名作者之诗,卷二均为佚名作者之诗,卷三为敦煌人作品。卷一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1963年第三期,并编入《全唐诗外编》,卷二、卷三均未能最后定稿。后编者夫人刘修业又发现有作者名氏的李翔、马云奇都未收入这第一卷,所以又把第二、第三卷整理定稿并将李、马二人诗作为第一卷,共编为三卷。卷二包括:残诗集(伯2555)《王昭君怨诸人词连句》一首(伯2748)、《谒法门寺真身五十韵》一首(伯3445)、《无题》(斯5558),卷三《敦煌二十咏》附一首共二十一首,凡六写本。原卷(伯2748)、甲卷(伯3929)、乙卷(伯2983)、丙卷(伯3870)、丁卷(斯6167)、戊卷(伯2690),《咏敦煌诗》三首(伯5007)。
  此编收入中华书局1984年排印《敦煌遗书论文集》中。

75 全五代诗


  
五代诗总集,一百卷,清李调元编纂。调元(1734~1802)字羹堂,又字鹤州、赞庵,号雨村,又号童山蠢翁,绵州(四川省绵阳县)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任广东学政,直隶省通永道,因得罪权臣和糰充军伊犁,以母老许归,居家二十余年以著书自娱。
  五代诗,自来无全本,编断代诗者多将五代诗附于唐诗末,或者宋诗之初。这样做对于梁和周二朝或可以适用,对于五代中间的后唐、后晋、后汉和地方政权———十国就不太合适。因此李氏用了几年之功(1775~1779)编成此书。其编排次序:先五代,后十国,各代各国之中先帝后,作者以年编次,在后面的则是隐逸、道释、闺媛、仙鬼怪、歌谣、杂谶。各家之中则先乐府、次四言、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七排,次六言、五绝、七绝。书前附有采书目录,多为总集、别集、小说、方志,凡三百余种,但采之于类书者甚少,像《太平御览》这种重要的类书都未能采摭,是此书之不足。在每个诗人姓名之下附有其小传,间附有作者遗闻轶事,还有少量的笺注,这些多采之于王士?、郑方坤等人所著《五代诗话》。另外还附五代帝王年谱,五代十国间重大政治、军事事件都可从中查找,藉此可以纵览各代各国之兴亡,并可以加深理解诗人及诗作。
  此书初成时九十卷,后来又增加荆南齐己诗九卷、北汉诗一卷,补遗一卷。编者自信:此书将五代诗“捃拾无遗”。我们根据其所援引的书尚有缺失,故此书必有遗漏。(今人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补了许多五代人诗)另外杜荀鹤编入梁,韩翭编入闽似皆不妥。
  乾隆间李调元刊刻自己所编类书《函海》收有九十卷本《全五代诗》,光绪间所刻《函海》则为一百卷本。常见者有商务印书馆所编《丛书集成》本。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web@guoxue.com 010-6890012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