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rostore.com

首页 | 新著一览 | 书业新闻 | 网上校书 | 一瓣书香 | 联系我们

 

王学泰 

   

《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

第一辑历代诗歌总集

 

 


2004年7月出版
ISBN: 7-80504-849-5
定价: 68.00元

 

 

 

 

56 《古诗源》


  古诗的著名选本,十四卷,清沈德潜编选。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江苏省苏州市)人。有诗名,乾隆四年(1739)进士,历翰林编修、礼部侍郎,后告老乞归。
  沈氏受诗法于叶燮,主格调说,是此派影响最大的人物。此书主要依据明冯惟讷《古诗纪》,选上古到隋代诗共七百余首,“于古逸存其概,于汉尽得其详,于魏晋猎其华,而亦不废夫宋齐后之作者”(《序》)。分古逸诗一卷、汉诗三卷、魏诗两卷、晋诗三卷、宋诗两卷、齐梁诗两卷、陈及北四朝诗一卷。可见编者注意到各代有代表性的作品,因之它是个带有资料性的普及选本。另外沈氏编此书目的旨在辨析源流,指出唐诗之所出。并借编诗以论世,“使览者穷本知变,以渐窥风雅之遗意”。在书前著有“例言”,书中附有一些疏通诗意的评语。从这些文字中可见编者所强调的“风雅遗意”即是温柔敦厚之诗教,提倡“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如评曹植《吁嗟篇》时言:“迁转之痛,至愿归糜灭,情事有不忍言者矣。此而不怨,是愈疏也。陈思之怨,为独得其正云。”对于阮籍的“忧生之嗟”则视为别调,认为不够纯正。对于晋人《子夜歌》,齐梁人《读曲歌》等民间的爱情歌曲,则认为其离于雅,近于郑卫之音,一概不取,由此可见沈氏封建正统思想是贯穿此书之中的。
  有中华书局1963年排印本。

57 《古诗赏析》


  古诗流派选本,二十二卷,清张玉编选。玉,字荫嘉,号乐圃居士,吴县(江苏省苏州市)人。曾受学于浦起龙,尝游于沈德潜之门,参与过沈氏主编的《清诗别裁》的校订工作。
  此书是带有鉴赏性质的从上古到隋代的古诗选本。张氏对过去古诗选本注往往择取不精,注释不详而不满意,所以这个选本以“广搜约采而佳章呈,统核分疏而妙谛出”相标榜。他以冯惟讷《古诗纪》为依据,把那些可以作为写诗范本的作品精选出来,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书中注意对诗题的解释,编者认为“题目不明,诗意不显”。他广采旧说,断以己意。其注释包括考核故事,印证时事,疏解名物,条述诗意,详尽而清晰,并注明诗韵所属。最后则是对诗内容和艺术的分析,时有胜义。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有何哉!”这好像是一首否定“帝力”的诗歌,可是过去的古诗选本往往以它开篇。对此张氏解释说:“能使民安其作息、饮食即帝力也。得末句翻空一宕,调便流逸。真写得熙熙鮥鮥景象出来。”用简练的语言提示了此诗的意旨。当然,其分析也有许多不当之处,如将《上邪》这首爱情诗说成为“此陈忠心于上之诗”,则不免滑稽。此书所选作品多与沈德潜《古诗源》相同,其评论也有受到沈氏影响之处,其论诗观点也多本之于格调说。可以说它是个格调派的选本,但因选者具有普及意识,能将格调派的理论贯穿于对入选作品的艺术分析之中。书前附有《论古诗四十首》。皆为七绝论从上古到隋诗的特点与成就。
  本书初刊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然而,板片一直未毁,民国初年,归安陆树藩又予重印。另有今人许逸民点校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排印出版。

 

58 《古诗录》(宛邻书屋、古诗录)


  古诗选本,十二卷,清张琦选编。琦(1764~1831)初名翊,字翰风,号宛邻,阳湖(江苏省常州市)人。道光间举人,曾任章丘、馆陶知县,所至有政绩,工诗古文,尤精舆地之学,有《宛邻文集》。
  此书共选诗一千一百十八首,作者一百七十一家,乐府歌辞二百零八首,无名氏作品三十六首。
  张氏论诗推重缠绵郁积之情思与身接目见之景互相交会的作品,他认为“汉代以来,诗之工者,未有不由此也”。因此编者“录汉以来诗迄于隋氏,导其源流,备其正变,旨义幽隐,辄为条述,庶几无乖以意逆志之义,又以明夫诗不可苟而已也”。
  通过这个选本不仅可以看到古诗中的名篇佳制,而且还可以了解汉到隋代诗歌发展状况。其入选较多的是曹植、阮籍、陆机、潘岳、陶潜、谢灵运、鲍照、谢緿、沈约、何逊、庾信等人。对阮、左(思)、郭(璞)、陶、江(淹)、庾六人评价尤高,他说此六人“声出金石,气成虹霓,情深文明,言近旨远,上规风雅,同符屈宋。百世之下,闻者莫不感发诗道之尊”(见张氏《自序》)。入选每诗之后,间附编者的评语,这些评语往往能以简单的语言概括诗意和分析该诗的特点,也有少数不够妥当之处,如把《陌上桑》解释成“贤者不从权要之词”,对此诗句的解释也多牵强。
  此书有清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

59 《诗比兴笺》


  古唐诗选本,四卷,清陈沆撰。沆(1785~1826)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航,湖北省蕲水县(今湖北省浠水县)人。嘉庆己卯(1819)科状元,曾任翰林院编修,官四川道监察御史,典试粤东,擅长诗歌,著作甚富。
  陈氏论诗重视诗歌的教育感化作用,认为只表达男女之情,只抒发一个人情怀,或只知寄情田园,或只知讲求格律声调都是昧诗之旨;只有关切家国,寄寓忧民讽世之情怀的作品,才符合风骚之旨,比兴之义。此书即是陈氏就诗立论的著作。
  作者选录汉魏乐府和唐诗四百余首,以“笺古诗三百篇之法,笺汉、魏、唐之诗,使读者知比兴之所起,即知志之所之也”(魏源《诗比兴笺序》)。所以作者不着眼于文字训诂和用典使事,专力探求诗人写作意旨,着重研讨诗篇之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对诗篇所产生的时代背景,诗人写作时的生活环境研讨十分详细,从而深入发掘诗篇比兴、美刺之所在。例如他在解释阮籍《咏怀诗》时,认为“其诗愤怀禅代、凭吊今古,盖仁人志士发愤焉”。在解释储光羲的《述华清宫》诗时,指出此诗是“讽求仙不如勤民,观灯游宴不如观政”,并感慨“今人但知储、王田家诗,岂知其古穆身厚,淫汉魏,有若此耶?”书中对前人的错误意见多有驳正。但也常常穿凿附会。
  本书初刻于咸丰五年(1855),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出版了断句排印本,后附有校勘记。

60 《八代诗选》


  
古诗选本,二十卷,清王运编选。运(1833~1916)字壬秋,一字壬父,号湘绮,湖南湘潭人。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参曾国藩幕,后依四川总督丁宝桢,宣统间授翰林检讨,民国间任清史馆馆长,为清末著名拟古派诗人。
  王氏诗文创作均以汉魏、六朝为准则,也多模拟古人之作,对八代(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诗文十分推崇,也有许多模拟,有些达到神似的地步。壬秋又多年从事教授生徒的工作,故编此书以课徒。书中分四言、五言、齐以后新体诗、杂言、乐章、乐词、歌谣等类,依次排列。过去编选古诗多以乐府(特别是其中的郊庙歌辞)为首,而此书却把郊庙章和歌功颂德的乐词放在最后,表现了编者对于文人创作的重视。另外,他专为齐以后新体诗列一类。表现出他对格律的重视,因此,王氏认为此书足供学诗者模拟之用。
  有清光绪甲午(1894)善化章氏经济学堂刊本。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web@guoxue.com 010-6890012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