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古诗总集,五十四卷,近人丁福保编纂。福保(1874~1952),字仲祜,号畴隐居士,江苏无锡人。毕业于南菁书院,后学医,中西贯通,以西医为业,喜藏书刻书,曾辑《历代诗话续编》《说林解字诂林》等书。
此书上起西汉,下至隋代收作者七百余人。全书分《全汉诗》《全三国诗》《全晋诗》《全宋诗》《全齐诗》《全梁诗》《全陈诗》《全北魏诗》《全北齐诗》《全北周诗》《全隋诗》等,依时代先后和地理位置(先南后北)编次为十一集。
丁氏编此书只以冯惟讷《古诗纪》为依据,参酌冯舒之《诗纪匡谬》,删去冯书中的前集、外集和别集(诗论、诗评、品藻、杂解以及考证等)并增入了唐许朝宗所辑《文馆词林》残卷中所载各诗,其他则一仍其旧,没有吸取清杨守敬为补冯书之不足而作的《古诗存目》中的成果。有些地方不仅没有订正冯书之失反而又增加了新的错误。如冯书录吴均《古意》七首,其中五首原出于《玉台新咏》的《和萧冼马子显古意》六首。冯书未能根据《玉台新咏》而全部收入,丁氏据此删去冯书之《古意》七首,录入《玉台新咏》六首,遂使吴集增入一首而脱去两首。诸如此类例子还有一些。但此书搜罗还是较冯书完备,又系排印,卷帙稍简,故较流行。
有中华书局1959年排印本。
47 《先秦汉魏南北朝诗》
古诗总集,一百三十五卷,今人逯钦立编纂。钦立(1910~1973)字卓亭,笔名祝本,山东省钜野人。194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一度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解放后一直在东北师范大学任教。
此书是上起上古下至隋代的诗歌总集(《诗经》《楚辞》不录)。在冯惟讷《古诗纪》基础上纠正了冯书搜辑、考订不审之失。全书以时代先后为次,各代之中先诸家、次谣谚、再次郊庙歌辞,最后为释道鬼神之诗。此书充分运用了新发现的资料,包括国内已佚的古籍(如从日本传回的唐许朝宗《文馆词林》残卷)、地下发掘物和敦煌石室中的遗卷(如汉简中的《风雨诗》、敦煌石室中《老子化胡经》的玄歌等),并从碑帖、方志、释、道经藏、类书辑出许多为冯氏和丁福保所遗漏的诗歌谣谚,大大丰富了冯书,并订正了冯书一些错误。如把宋王令的《於忽操》误作庞德公的作品(此诗假托庞德公之歌),把晋应亨的《四王冠诗》误编排在汉朝等。书中所录之诗均注出处,并作了多方面的考证。对作品真伪、作者、时代、题目、体裁、时间、顺序以及作品的完整与否等问题都作了详尽的考订,以确保提供资料的可靠性,编者在辑诗时掌握偏严,使一些作品可以录入而未录入,则是此书不足之处。另外一些难于确定时代的可作附录处理,以给研究者检寻之便。
有中华书局1983年排印本。
48 《古今诗删》
古至明诗的流派选本,三十四卷,明李攀龙编选。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历城(山东省济南市)人。少孤家贫,嘉靖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明代著名诗人,他与王世贞为“后七子”之首,倡“诗必盛唐”之说。
此书一至九卷为古诗,卷十至二十二为唐诗,二十三至卷末为明诗,中间不选宋元诗,每代各自分体编排。这是一个去取很严的选本。王世贞说:“今于鳞以意轻退古之作者间有之;于鳞舍格而轻进古之作者则无是也。”因为严格,所以此书“得存而成一家言”,体现了李氏论诗观点。如其论五古则推崇汉魏,竟说“唐无五言古诗”,即没有李氏所肯定的那种五古,所以他说:“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像杜甫“三吏三别”《北征》《咏怀》等震撼千古的名篇都未入选。其论七古则赞美“初唐气格”,因而批评李白之七古,言其“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雄欺人耳”。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被删去。论七律则认为王维、李颀“颇臻其妙”,对于杜甫却说“篇什虽众,愦焉自放”,使人难以理解。李氏复古思想严重,论及某种诗体往往以此体最初的名篇为体式风格的标准,不合于此者,便予以否定,这实际上是否认了文学体式的发展,书中以唐诗与明诗接,中间跳过了三四百年,认为宋元无诗,这种做法为后世读者所不满。如“四库”馆臣所言:“且以此选而论,唐末韦庄、李建勋距宋初阅岁无多;明初之刘基、梁寅在元末吟篇不少,何以数年之内,今古顿殊;一人之身,薰莸互异?此真门户之见,入主出奴,不缘真有断限。”编者却很自信,说“后之君子本兹集以尽唐诗,而唐诗亦尽于此”。后来坊间据此选唐诗部分,加以笺注、评论名为《唐诗选》,这纯粹是书商所为,李氏未编著是书。
《古今诗删》有明嘉靖中刻本。
49 《古诗归》
古诗流派选本,十五卷,明钟惺、谭元春合编。
惺(1547~1624)字伯敬,号退谷,竟陵(湖北省天门县)人。万历进士,官至福建提学佥事。论诗反对拟古,提倡独抒性灵,描写“幽深孤峭”的境界。为竟陵派创始人。元春(1586~1673)字友夏,竟陵人,天启末乡试第一,为竟陵派中坚。
钟、谭论诗,主张诗应写“真有性灵之言,常浮出纸上,决不与众言伍”。对于因为前、后“七子”的提倡而形成的“滞熟木陋”的诗风十分不满。他们说:“古人以此数者收浑沌之气,今人以此数者丧精神之原。”他们用此选本贯彻诗应在“精神上求变”之宗旨,提倡“幽深孤峭”的艺术风格。目的在求古人真诗所在,以纠正前、后“七子”的肤廓之病。在选诗之后时有评语,但因为其见解不高,往往“点逗一二新隽字句,矜为玄妙”。有时还闹出笑话,如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诗,六句,是残篇,钟、谭二氏把它作为完整诗篇选入,并说:“六句质奥,是一短记。”还说:“他人数十句写来,未必如此朴妙。如此大题目,肯作三韵,立想不善。”据我所知至少还能为此诗补上四句,钟、谭二人的褒扬,仿佛是廉价的奉迎。对于“连篇之诗,随意割裂”,“古诗字句,多随意改窜”,也为后人所不满。其入选之诗也有不尽适合之处,如焦赣《易林》之语为卜筮文字,列入选本似不妥。
有明万历间刻本。
50 《古诗镜》
古诗选集,三十六卷,明陆时雍编选。时雍字昭仲,号澹我,桐乡皂林镇(今浙江桐乡)人。工诗文,尚气节,髫年游泮,崇祯癸酉(1633)下诏举岩穴之士,时雍与之,然终不遇,久留北京,因寄馆于顺天丞戴澳家,澳因事被劾,拉时雍以为证,下狱,卒于狱中。
陆氏论诗注重“感通”,他说孔子删诗“存止三百,亦取感通之至捷者耳,后之人必以义断,则郑卫何以并存也”。并说:“是非之畛,理义之辩,必附性情而后见。”表现出他对明中叶以来只在格律声调上下功夫,徒摹声响,不见才情的前、后“七子”诗歌创作的不满。他说:“道发声落,情通神达,灵油油接于人,而不厌鸟之‘关关’,鹿之‘呦呦’,未闻其何韵之远,何律之调也。”这个选本就是贯彻他的论诗主张的选本。他说:“是选不惟其词而惟其情,不惟其貌而惟其意。使天下闻声而志起,意喻而道行。”(皆见《序》及总论)注重情深意远的作品,选择较精,去取较严,因此,这个选本在明清之际是较好的。但由于其说重于神韵,重视情深意远的作品,对于叙事诗和以议论为主的诗则评论不当。如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附于“乐府古辞”之后,言其情词纰谬,称之传奇则可,作为诗则稍嫌繁絮。
有明原刊本,常见者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