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古谣谚》
古代谣谚总集,一百卷,清杜文澜编纂。文澜(1815~1881)字小舫,浙江秀水(浙江嘉兴县)人。曾任江苏省道员,两准盐运使。
此书辑录上古至明代散见于各种书中的歌谣与谚语共三千三百多条,每条包括谣谚、谣谚出处,并加以注释(多采古注,互注或引他书以注之),间附按语以弄清应该辩证之处。全书体例严密,其去取以只“发乎语言,未著文字”为界限,以“初作之时,是否著于文字为断”。并列举了四十多种情况下的“不录”,并严格为“谣”“谚”做出界说。言“谣训徒歌,歌者咏言之谓,咏言即永言,永言即长言也;谚训传言,言者直言之谓,直言即经言,经言即捷言也。长言主于咏叹,故言折而纡徐,捷言欲其显明,故平易而疾速,此谣谚所由判也,然二者皆系韵语,体格不甚悬殊,故对文则异,散文则通。可以彼此互训”(皆见凡例)。并把极易与谣谚相混淆的歌、诵、讴、词、赋以及成语和引古人言语者分开,也不收录当代谣谚,对于出自依托、附会古人,仙谣鬼语,迹近荒诞,以及事涉猥亵,不登大雅之堂者皆另立附录一门,以示区别。但在此门也收有所谓“语出盗贼者”,如元末之“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明末之“迎闯王,不纳粮”,这表明编者之立场。
书中所援据书籍共八百六十余种,多为善本,遇有诸本不一者,则择善而从。编排次序以谣谚出处所属四部(经、史、子、集)排列。总之此书编纂,确如刘毓崧序中所言:“采摭期于至详,裁鉴期于至审,体例期于至密,订正期于至精,集诸家之长,而无诸家之失。”
有清咸丰刻本,常见者有中华书局1958年排印本。
①青词:又叫绿章,道教徒在斋醮祷神时的祝告文字,有时也用诗写。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严嵩即藉青词而得到皇帝宠信。
42 《古诗类苑》
古诗总集,一百二十卷,明张之象编纂。之象(1507~1587)字元超,号月麓,松江华亭(上海市松江县)人。少聪颖,博极群书,由国学谒选,时宰(严嵩)欲其撰青词 ①以进,拒不应,就浙江按察司知事,以吏隐自命,潜心著述,卒年八十一。
此书是古诗总集的分类本。其凡例云:“是编首自上古,下迄陈隋,一枝片玉,搜括无遗。”在此之前还没有卷帙如此之巨的古诗总集。张氏从过去的总集、别集、经传、诸子、史部、笔记、类书、丛书、方志以及残碑断简中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然后分类排比。编者认为乐府诗乃一代典章,其排列条贯与音乐有关,所以未加分割,完全按郭茂倩《乐府诗集》次序未予变动。其他则按照《初学记》《艺文类聚》等类书分部,而且更加琐碎,并有不合理之处。如此书本名古诗,书中又列“古诗”一项,令人难以理解。编者贪多务得,真伪杂糅,滥收、误收之处也不少,但其创始之功不可没也。“四库”馆臣言:“其书以冯惟讷《诗纪》为稿本。”郑振铎也赞成此说(见《劫中得书记》)。其实不确。《古诗纪》书前所列引用书目即有《古诗类苑》,虽然冯书出版在前。《古诗类苑》的凡例中也提到《古诗纪》,这是因为,冯书在之象书前,但因家贫不能刊刻,以授其同里俞显卿,显卿亦未刻而卒,直至万历庚子(1600)才得以刊刻,至壬寅(1602)显卿之弟显谟乃与之象婿王颖、陈甲校刊,撰写凡例。此时《古诗纪》早已出版多年,所以显谟在凡例中提及此书。两书相同之处是因为,冯书编纂《古诗纪》参考了张书,冯氏所依据的《古诗类苑》可能为张氏稿本,冯、张于嘉靖中均在北京居住,冯可能在此时看到张书。
《古诗类苑》有万历间刊本传世。
43 《古诗纪诗纪、汉魏六朝诗纪》
古诗总集,前集十卷,正集百三十卷,外集四卷,别集十二卷,共一百五十六卷,明冯惟讷编纂。惟讷字汝言,临朐(今属山东)人。嘉靖戊戌(1538)进士,曾任兵部员外郎,曾提学陕西、两浙,累迁江西左布政,以光禄卿致仕,著作甚富。
此书网罗从上古到隋初《诗经》《楚辞》以外的诗歌,披索阙遗,采摭丰富。前集辑上古至秦佚诗,其中杂收铭、赞、箴、颂等文,本名《风雅广逸》,自成一书。正集收汉至隋之诗歌作品。外集专录隋以前笔记志怪小说中的仙歌鬼诗。别集选录前人对古诗的评论,包括考订源流,分别体例,辨析声律、品藻名篇佳句以及对和古诗有关疑难问题的考证等。这部书初步为人们研究隋以前诗歌提供了一个完整资料。
其缺点为:真伪杂收,缺少必要的分析与考订,因此漏收、滥收现象都很严重;体例不一,各集又以体分,这种方法颠倒了原集的次序,而且破坏了乐府诗歌因音乐而形成的体系与条贯,割裂窜乱贻误后人;书中所辑之诗来源很多,如类书、子史、笔记等,冯氏不注出处,仿佛皆从本集中抄来;杜撰题目,如从《艺文类聚》热部辑得傅玄一诗,冯氏妄为标目《苦热诗》,而《北堂书钞》中此作《杂诗》;另外由于编者贪大务多,收入许多非诗,如《封禅文》等。
此书刊刻不久,明末清初的冯舒就写了《诗纪匡谬》,正其失一百二十二条,多中肯綮。后杨守敬又针对冯书不注出处而多漏误,撰《古诗存目》一百四十四卷,既逐篇为之索引,又补其未及具之什。
冯书明代有两个刻本,一为嘉靖中太原甄敬的陕西刻本,此书一依冯书原次而得其真;一为万历间漳浦吴盧刻本。
44 《汉魏诗乘》
汉魏诗总集,二十卷,附录一卷,明梅鼎祚编纂。鼎祚有《古乐苑》,已著录。
此书分前后二集,前十卷为汉诗,后十卷为三国曹魏诗。附录为吴诗和无名氏之作。全书以世次时代先后排列。卷首辑历代研究、分析、品藻古诗的评论文字,间附编者自己的意见。书中对于入录诗歌的作者均有介绍与评论,并介绍和考订书中所著录诗篇的来源,附有对该作品真伪或其他有关问题的考证。其所依据为冯惟讷《古诗纪》。
冯书刻于太原,只通行于北方,江南绝少见。梅氏“稍胪其体,尚论其世,而有所评骘及通故者,悉参伍之………其名曰‘乘’者,以其评骘论世而名之也”。书中间亦有补冯书之阙处。但此书所录作品真伪杂糅,梅又疏于考证,因此窜入许多赝品,为读者所不满。
有明万历刊本。
45 《八代诗乘》
八代(汉~隋)诗总集,四十六卷,附录二卷,明梅鼎祚编选。
全书包括汉、魏各十卷,吴诗附录一卷,晋诗六卷,宋诗四卷,齐诗三卷,梁诗六卷,陈诗二卷,北朝诗三卷,隋二卷,无名氏附录一卷。
此书汉、魏部分全收《汉魏诗乘》,是有诗必录,后部分《六代诗乘》则是由晋到隋诗的选本。编者指出完全否定六朝诗作,说它“兴寄都绝,雅道陵夷”是不对的,但它却有“藻不胜质,情不胜理”的一面,因此应该精心选择。梅氏依据《古诗纪》,并参照了当时宣城知府史起钦的意见,完成了此书。史起钦言《八代诗乘》“汉魏为完璧,而六朝为简珠”。汉魏部分之前附有评论汉魏诗的“总录”,虽以辑录前人意见为主,间亦表现出编者的看法,他以为六朝诗虽有缺欠,但它“近之先鞭于四杰,远之椎轮于三唐”,肯定了六朝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有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