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古乐府》
乐府诗总集,十卷,元左克明编纂。克明,豫章(江西南昌)人。此书自序题至正丙戌(1346)大约生活于元顺帝时。《南昌县志》载其寓居铁柱宫,元末明初诗人,刘崧(1321~1381)有寄《左练师诗》。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力求博大,贪多务得,未免失之于滥。此书旨在正本溯源,注重古题古辞,对于变体拟作则去取颇慎。此书所收上起三代,下至陈隋,共分八类:1.古歌谣;2.鼓吹曲;3.横吹曲;4.相和歌曲;5.清商曲;6.舞曲;7.琴曲;8.杂曲。每类下各有小序,其题下夹行注多采《乐府诗集》之文。此书与郭书相较除删去“近代曲辞”“新乐府”二目外,还削去“郊庙”“燕射”二门,并以“杂歌谣辞”作为“古歌谣”列为第一,这样编排与《古乐府》之题不相符合,郊庙与燕射之需要正是汉代设立乐府之目的,从分类中删除是不妥的。
此书原刻难见,明刻本有后人窜入文句,明代有王文正刻本,常见的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7 《古乐苑》
乐府诗总集,五十二卷,明梅鼎祚编纂。鼎祚(1548~1615)字禹金,号胜乐道人,宣城(今属安徽)人。少负才华,以诗见长,与同县沈懋学齐名,因屡试不第,遂弃举子业肆力诗文,编书著述达四五百卷之多。
郭氏《乐府诗集》贪大求全,而脱落甚多,一些相传为古歌的如孔子《龟山操》等不录尚可,而魏明帝《种瓜篇》、曹植《弃妇篇》、无名氏《休洗红》等也未著录,则是其不足。此书补郭书之阙佚,正其讹舛,更全面地搜集上古到隋可以入乐或曾入乐的诗歌作品。全书共分十一类,其分类大体同于郭书,只是删去第一、第二类的“郊庙歌辞”与“燕射歌辞”。卷首有“古歌谣”,最后一类为“仙歌曲谣”。各类中所收作品以世次年代为序,世次无考者以时附见。每门类题解多抄郭书,一字不遗,间也有所补充(多参考左克明和杨慎的意见)。如解释“琴曲歌辞”时梅氏认识到所收多伪作,因而指出这些“古辞”“亦出于魏晋人之手,相传既久,姑录之”。在“杂曲歌辞”题解里批评郭书的编排“稍似类从,实多错紊,今编但按世次,代以统人,人以统篇”,可见梅书并非全袭郭书。编者为了贪多求全,无限扩大了乐府的含义,像左思《娇女诗》,从未曾入乐,也作乐府录入,十分不妥。
此书虽然真伪杂糅,但仍有拾遗补阙之功。书后附有《衍录》四卷,分总论、原古、名义、声律、品藻、历代评论、辩解、杂论、评解、驳异等部分,多抄冯惟讷《古诗纪》最后“别集”部分。
此书有明万历刻本,常见者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8 《风雅逸篇》
古诗总集,十卷,明杨慎编纂。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间状元,授翰林修撰。嘉靖间因议大礼触怒世宗被谪戍云南永昌,一谪数十年。著作很多,达一百余种。
此书辑录了散见在古代文献中从上古至战国末年《诗经》以外的逸诗及有韵之文,在卷十附载有篇目而无辞的篇目,如《葛天氏八阕》《木客吟》等。此集取材广泛、搜罗宏富,而且每首均注明出处,并附以本事,便于查考。后冯惟讷编《古诗纪》,其前集即以此书为蓝本,连杨书误收、漏收,失于考证之处也全承继下来。杨氏重视逸诗,对于古代民歌艺术评价很高,他说:“若因事造歌,异裁别体,若《?首》《?诵》《蚕蟹》《龙蛇》,后代词人,刻意莫迨。其宛转附物,怊怅切情,盖不啻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而已。”并认为这些精品如散在诸籍则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才辑为一编,以便研究。
常见者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据《函海》本排印标点本,后附校记。
39 《古今风谣》
古歌谣总集,不分卷,明杨慎编纂。慎有《风雅逸篇》已著录。
此书辑录从上古到明代的歌谣与童谣,其中多数条目注明出处及本事便于查考。书中所载歌谣始于《列子》中载《尧时康衢歌谣》,终于《嘉靖初童谣》,这些歌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风物习俗和人民的愿望。特别是辑录的明代歌谣,当为直接采集于民间的第一手材料,如《天顺丁丑童谣》:“京城老米贵,哪里得饭广;鹭鸶冰上走,何处寻鱼蛕。”(注云:范广,天顺中名将;于谦,少保肃愍公也。未几,范广死,谦遭石亨之患)表现了人民对冤死民族英雄的同情。《正德中川蜀童谣》:“强贼放火,官军抢火。贼来梳我,军来篦我。”说明了“官军所过,掠劫甚于流贼”。《嘉靖初童谣》:“前头好个镜,后头好个秤。镜也不曾磨,秤也不曾定。”可见当时政治昏暗,持法失平。这些多为后来史书所取材。由于封建时代把民谣、童谣看成诗妖谶语,认为这些预言着政治变动或灾异,因而带有迷信色彩。另外,此书把《史记正义》中所载《虞美人帐中歌》:“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种近于小说家言的作品也作风谣收入,似不妥。
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
40 《古今谚》
古谚语总集,不分卷,明杨慎编。
此书辑录从上古到明代关于生产与生活的谚语,开卷三条《古谚不可忽》、《谚莦唁同》、《谚语有文理》为杨氏论谚语之文,是后人刻此书时窜入。这三篇短文指出应该重视谚语,因为谚语中包含着前辈生产与生活上的经验或教训,也常为往昔圣贤所引用。还指出谚语虽多出于田夫野老之口,但其比喻精切,音韵和谐,仿佛“六律之音,出于天籁;五性之文,发于天章”,是极富于文采的“自然之诗”,写诗作文,可以适当采摭。此书虽多是从古籍中勾稽出的,但最后一部分标明“吴谚”“楚谚”“蜀谚”“滇谚”当是采于当时的民间,楚、蜀、滇都是作者生活和经历过的地方。书中关于农事、气象的谚语最多,有许多至今尚有参考价值。
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