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古今岁时杂咏》
诗总集,四十六卷,北宋宋绥初编,蒲积中续编。
绥(991~1040)字公垂,赵州平县(河北省赵县)人。年十五召试中书,迁大理评事,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应天府、参知政事卒赠司徒,谥宣献。积中,眉山(今属四川)人,生平履历不详。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宋绥在中书省曾手编古诗,将魏晋迄唐人咏岁时篇什十卷,晁氏益为二十卷,蒲氏又增成此书,主要是增添了北宋著名诗人如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篇。宋书只收一千五百零六首,蒲书增加到二千七百四十九首,其分目不变。此书从“元日”到“除夜”共二十八目,计四十二卷。四十三卷至四十六卷按月编排,从正月到十二月。全书所收多为点缀风景,应时应节之作,还有大量的诗作是为皇帝、太后、太妃、郡王、夫人而作,作为他们所居殿阁张贴的帖子,如《春帖子》《端午帖子》之类,这类作品占的比重很大,多读令人生厌。
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 《佩文斋咏物诗选》
诗总集,四百八十六卷,清陈廷敬奉康熙皇帝敕编纂。
廷敬,本名敬,奉旨改为廷敬,字子端,号悦岩,山西泽州(山西省晋城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官至大学士,谥文贞。陈氏多次奉旨编书,此即其一。
咏物诗为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门类,孔子论及诗教就有“多识鸟兽之名”之说,后世诗托物咏怀,更成为古诗写作的一个重要传统。因此编纂类书,在各种事物门类中都附有咏物的篇章。宋代宋绥、蒲积中所编《古今岁时杂咏》专收节序之咏,南宋末陈景沂之《全芳备祖》则惟取赏玩草木之什,此皆编纂咏物诗之滥觞。
清初统治者热衷编写此集,一则用以表明国家清明、文治之盛;二则是于“名物度数中求合乎温柔敦厚之指”并期望这些作品“于诗教有裨益”,从而“使一物之情而关乎忠孝之旨”。此集“包罗诸品,汇聚群材”,上起天地日月宇宙之大,下至鸟兽虫鱼之微,无不囊括以尽,共分四百八十六类,又附见四十九类。其时间起自上古,终于明末,收录各体诗共一万四千五百九十首。各代咏物之作多荟于此,使研究咏物诗者便于查考,并对研究博物史者有参考价值。
有清初内务社刻本,分装六十四册。
33 《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诗总集,一百二十卷,清陈邦彦奉康熙皇帝圣旨编纂。邦彦字世南,号匏庐道人,海宁(浙江海宁县)人。康熙癸未(1703)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南宋孙绍振有《声画集》收录历代题画之作,康熙病其收录面狭,只收唐、北宋二代,数量少,体制紊乱,故敕廷臣重编。此书所收起于唐终于明末,共收录各体诗歌八千九百余首,归为三十类,包括天文、地理、山水、名胜、古迹、故实、闲适、古象、写真、行族、羽猎、仕女、仙佛、渔樵、耕织、牧养、树石、兰竹、花卉、禾麦蔬果、禽类、兽类、鳞介类、花鸟合景、草虫、宫室、器用人事、杂题。其分类比《声画集》也高明不了多少。其实一家之画,各景俱备,如有题目可挑题意分类,如无题,或题类不在这三十类内,于是就随意划分,仍然十分混乱,但近千年的题画诗歌,汇聚一编,“不逾几席,而得流观山川险易之形,近在目前,而可考镜往代遗留之贵。以至农耕蚕织,纤悉必具,鸡犬桑麻,宛然如睹”(见康熙皇帝《序》)。书中所涉猎的“名物典故,有资考证”;所载之“鸿篇巨制,有益文章”(见《四库全书总目》)。这对研究诗和对于研究历代绘画都非常方便,直至今日仍为这些研究者和画家所取资。
有清康熙时内务府刊本。
34 《乐府诗集》
乐府歌辞总集,一百卷,南宋郭茂倩编纂。茂倩生平不详,浑洲须城(山东省东平县)人。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光宗时代。
乐府诗产生于汉代,本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后来把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为乐府。乐府诗产生于采录民歌以入乐,统治者也有藉此以观民风之意,故最初采制的乐府诗歌能反映人民疾苦,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后世文人写作乐府,歌辞里继承了乐府诗的优良传统,留下了许多思想性很强,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特别是到了唐代,有成就的诗人,除沿袭乐府题外,又创造了一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它起源于杜甫,中唐的元稹、白居易等继承和发扬了杜甫的创造,并形成了新乐府运动。此书辑录了汉魏到唐末的乐府歌辞,新乐府单立一目。并兼收了先秦到唐末的歌谣,内容十分丰富。共分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歌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各类之前有总序,讲明此类存在的意义,并考证其源流、发展。每曲皆有题解,讲明其意义,介绍其发展。每题以古词居前,拟作置后,使同一曲调,诸格皆备。此书搜罗宏富,是一部有影响的乐府诗歌总集,不过其分类也有不尽妥善之处,所收作品,特别是先秦歌谣、琴曲,多不可信。
常见者有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刊本和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的标点本。此书以影印的宋刊本为底本。参校了明毛晋汲古阁本,由余冠英、陈友琴、乔象钟点校。
35 《风雅翼》
古诗选本,十四卷,元刘履编纂。履字坦之,上虞(浙江省上虞县)人。入明不仕,自号草泽间民,洪武十六年(1383),诏求天下博学之士,浙江布政使强起至京师,授官,以老病辞。
此书前八卷为“选诗”补注,取《文选》中诗加以删补训释,注释大多取于唐“五臣”旧注而断以己意。次为“选诗补遗”二卷,取散见于传记、诸子以及郭茂倩之《乐府诗集》的古歌谣词四十二首以补《文选》选诗之缺。最后为“选诗续编”四卷,取唐宋以来诗词一百五十九首为《文选》嗣音,对于所选诗歌皆详加笺注、串释、评论,仿朱熹《诗集传》之体例,为初学者提供了方便。刘氏论文受道学家影响很深,主理不主文。其取舍标准多从宋道学家真德秀《文章正宗》所立之标准,故多迂腐之见。如对杜甫“三吏三别”作了这样的批评:“‘三吏三别’似出一时之笔,若此篇(指《垂老别》)‘牙齿存’‘骨髓干’两语,也同‘眼枯见骨’同一鄙俚。借此建安乐府中容或有之,终非雅韵,特以全篇可取者多,故存之。大抵此数篇,用意太迫切,而乏简远之度。然其情周至,诵之终篇不厌,譬若《书》典谟之后,而有殷盘周诰。盖至此时风气变移既久,而自不能不如此耳。”可见他虽也主张文艺作品可以批评现实,但反对态度激烈,用词尖刻。这样做必然取消反映现实作品的战斗性。在风格上,编者偏爱雍容不迫、进退有度的作品。对于朱熹的作品,刘氏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朱氏之诗歌“至义理精微处,则皆本于六经、《四书》者,又岂他人所能窥测哉!”从这些地方都可见编选者的“头巾气”、“道学气”。
总的说来,此选本比较重视诗歌的社会内容,择选较精,故明初《沧海遗珍》的编选者沐昂说:“近代选古惟刘履……几无遗憾,则识有过人者矣。”(《沧海遗珍序》)此书于明代刊刻多次,初刻已不得见,但弘治、嘉靖刊本皆有流传,日本文政三年(1820)亦有刊本。可见当时流传之广。
常见者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