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楚辞灯》
《楚辞》注本,四卷,清林云铭撰。云铭字西仲,福建侯官(福建省福州市)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曾官徽州通判。著有《挹奎楼集》《庄子因》等。林氏著此书颇自负,他一笔否定过去的《楚辞》研究与注释,说:“二千年中,读《骚》者悉因于旧诂迷阵,如长夜坐暗室,茫无所睹。”而对自己的书则说:“脉络分明,使读者洞如观火,还他一部有首有尾、有端有绪之文。”并言自己之注,譬若楚辞之灯,有此,则“屈子之文,可以烛照无遗,即其志亦可以昭垂忽替,而万世之纲常有赖矣。”其实这个注本是通俗注本,没有详密的考证和琐碎的注释,大多数注文言简意明,但基本上也可以使读者弄懂原文,有助于初学。其中亦有作者的独见,如论及《离骚》中“求女”里说:“其叙求女皆古贤后,如芻妃骄傲既不足求,而有篲二姚,又不能求。差惟不能求,所以成其为贤后。原意谓牝鸡无晨,君所听信者,必如贤后则可,不然未有不为夏喜、殷妲、周褒、晋骊之续。”断为不满南后郑袖之词,所谓“求女”是为楚王求贤后,这是一怪论。在解释《九歌》时,否认了这些诗章与巫风之盛的关系,并认为这些诗也是因为“竭忠被斥,无所控诉,不得已求之于神,冀有以自白其心。且多不遇,尤觉悲惨,若《湘君》《湘夫人》二篇,即《离骚》求有篲二姚之意。”这种解释不管正确与否,确是林氏独创。此书共收《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并都断为屈原所作,卷首有《楚怀、襄二王在位事迹考》《史记·屈原列传》,每篇前有总论,后有疏解,眉目清晰。
有清初“经国堂”刻本。
22 《山带阁注楚辞》
《楚辞》注本,十卷,包括卷首,正文六卷,说一卷,清蒋骥撰。骥字涑塍,武进(江苏省常州市)人。康熙时生员,困于场屋三十余年,毕其生之力研究楚辞。
蒋注比较细致,几乎一字一句皆有注,不避难就易,特别是书中附有屈原行踪地图五张,清晰地显现了屈原涉历之先后,所据事实之年日,道里之远近,用以证诗,则便于读者理解。也可见注者对作品的编排、注释都有切实的依据。
注者对于《楚辞》的艺术特点把握比较准,在很多地方明确反对朱熹注《楚辞》时套用注《诗经》时惯用的“赋”“比”“兴”。注者认为,这样“句栉而字比之”“一句一字,必欲牵附怀王,以明讽谏”,就像北宋“李定、舒蚮之徒,罗织诗文以傅爰书,而不顾期冤苦,不亦甚乎?”(李定、舒,皆北宋御史。他们把搜罗来的苏轼诗文,肆意歪曲,罗织罪名把苏轼投入御史台狱,几乎丧命,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他认为《离骚》以及屈原的其他作品“赋、比、兴错杂而出,固未可以一律求也”。并指出屈赋的“寓意在若有若无之际”,其“文体结撰,在可知不可知之间”。对于王夫之、林云铭注释中的穿凿附会之处,也作了中肯的批评。
书中卷首列采摭书目四百余种,并录《屈原列传》《屈原外传》和《楚世家》的节略,考证地图。《余论》二卷,是论屈赋各篇主题、艺术特点和其他有关的诸问题。《说韵》一卷,记楚辞声韵。
此书初成于康熙癸巳(1713),乾隆间编《四库全书》收《楚辞》研究著作六部,此即其一。常见的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排印本。
23 《屈原赋注》
《楚辞》注本,七卷,《通释》二卷,《音义》三卷,清戴震撰。震(1723~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人,乾隆间举人,著名的朴学家,深通音韵、训诂、天文历算、史地等学科,对经学研究有很大的贡献,并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
戴氏认为屈原“其心至纯,其学至纯,其立言指要归于纯”。从这些出发,他认为屈氏“作赋以讽,有恻隐古诗之义。至于宋玉以下,则不免辞人之赋”。作者把宋玉以后模仿屈赋的大量作品看成是“为文造情”的“辞人之赋”,故书中一律不收。对于旧注,戴氏评价不高。他说:“说楚辞者既碎义逃难,未能考识精核,且弥推其所以著书之旨。”
此书注释,言简意明,但多创见。如“康娱”一词,屈赋中凡三见,过去多将“夏康娱”连文,释为夏太康享乐无度,作者则把“康娱”释为联系词,言“‘康娱’二字连文。夏之失德也,康娱自纵,以致丧乱”。在注文中还注意到分段叙述段意,颇有助于对诗意的理解。《通释》共一百零四条,解释屈赋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专门问题,以考订为多。《音义》三卷后人多认为是戴氏所作,其实为汪梧凤所作。戴注成于乾隆十七年(1752),当时戴氏馆于汪梧凤家,汪在《音义》之后题云:“乾隆壬申秋,得《屈原赋戴氏注》九卷,读之常置案头,少有所疑,检古文旧籍,详加研核。”后“删其繁碎,次成《音义》,体例拟陆德明《经典释文》”。
此书清代多次刊刻,常见者有商务印书馆民国间排印《国学基本丛书》本。
24 《文选》(昭明文选)
总集名,六十卷,南朝梁萧统编选,唐李善注。统(501~531)字德施,南兰陵(江苏省常州市西)人。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太子。病逝后道谥昭明,故世称昭明太子。善(630~689)江都(江苏省扬州市)人。曾任太子内率府录事参军,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秘书郎等职,罢职后居汴、郑间,以讲授《文选》为业。为《文选》作注,凡六十卷,经多次易稿而成。
《文选》是流传至今的我国最早一部诗文选集。其中从十九卷到三十四卷大部分是诗、乐府、楚辞。选录时代上自周末下至六朝,在唐代以前诗人专集多佚的情况下,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赖此以传。书中所选诗歌多为精品,特别是像陶渊明在当时未受到重视的情况下(钟嵘《诗品》中,将陶诗仅列为中品)选其诗近十首,另外如曹操、王粲、曹植、阮籍、潘岳、左思、谢灵运、谢緿、鲍照等优秀诗人都受到推重。做到这一点颇不易,流传到现在的十种唐人选诗都不能做到像萧统那样公正。萧氏具有初步的文学独立的观念,并有意识注重文学特性,故入选诗歌多是文采斐然之作。自《文选》出世,便成为一种专门学问。萧统侄子辈萧该便著有《文选音》,隋曹宪也以“选学名世”。曹氏所传有李善、公孙罗、许淹,三人皆有有关《文选》的著作行世。李善非常博学,其注《文选》旁采博收,不枝不蔓,较有价值。其中楚辞注取王逸注,阮籍《咏怀诗》用颜延年、沈约注,都在前面注明,求不掠美之意。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南宋尤袤本,后附《考异》十卷。
25 《玉台新咏》
古诗选本十卷,南朝陈徐陵编选。陵(507~583)字教穆,东海郯县(山东省郯城县)人。南朝梁时曾为东宫学士、通直散骑侍郎,后入陈历任五兵尚书,尚书左仆射、左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为南朝著名宫体诗人,其诗文为当时所宗,与庾信齐名,诗文风格相近(指庾信在南朝时的诗文),号“徐庾体”。“玉台”指帝王后庭(语出《穆天子传》)。此书为梁元帝的徐妃而编,供她阅读学习,故名。
书中选录自汉梁各体七百六十九首。前八卷为五言诗,第九卷为歌行,第十卷为五言二韵诗(类似后代的五绝)。其入选诗作多是描写闺情的名篇巧制,如明胡应麟所说,“《玉台》但辑闺房一体”,而且“非词关闺闼者不收”(清纪容舒语)。这些“词关闺闼者”有许多是描写人们在爱情生活上的悲欢离合,但也有不少是奇艳淫靡之作,如萧纲入选作品竟有一百零九首之多,其中《倡妇怨情》《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咏人弃妾》《咏内人昼眠》《娈童》(且萧纲与元帝本属兄弟,其与徐妃,谊在伯婶,徐陵为徐妃选萧纲这类作品,供其研读,可见当时社会风气),皆近下流,历来颇为读者诟病。然而,此选本甚古,编者当时所见到的诗集,现多已亡佚,传至今天的许多名篇始见于此书,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如曹植的《弃妇篇》、庾信的《七夕》,其本集皆失载,也因选入本书而得以流传。
此书又是《诗经》《楚辞》之后第三个最古的诗歌选集,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为我们研究汉魏两晋南北朝期间,以妇女生活为题材的诗歌提供了方便。
此集宋刊本已佚,明代有多种刊本。常见者有清吴兆宜笺注、长洲程琰删补本。吴氏笺注不仅引典释义,而且把此书不见于宋刻本而只见于后世刻本的诗篇,放在每卷之末并加以注明。此本在清乾隆、光绪间皆有刻本传世。还有清纪容舒之《玉台新咏考异》(《畿辅丛书》本),仿朱熹《韩文考异》体例作了校勘删订工作。白文常见者有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明寒山赵氏刻本,后附清纪容舒之《考异》。又有中华书局1985年的排印本。此本为今人穆克宏以乾隆时稻香楼为底本,参校敦煌石室写本,多种覆宋本和类书,并对吴注中的明显错误作了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