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诗三家义疏
二十八卷,清王先谦撰。先谦(1842~1917)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长沙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后曾任国子祭酒等职,辛亥革命后,回乡隐居。
清中叶以来汉学中今文学派抬头,治《诗》者搜集早已亡逸的汉代齐、鲁、韩(均属今文学派)三家遗说,较著名者有迮鹤寿(道光时进士)《齐诗翼氏学》、陈寿祺(嘉庆时进士)《三家诗遗说考》和其子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魏源《诗古微》、丁晏《三家诗补注》等。这些专著在辑录遗说的同时,还抨击《诗序》《毛传》,发挥今文学派对《诗经》的
见解。
此书总结了王氏之前清代学者搜辑三家逸说所作的工作,把三家解说依次排列于《诗经》正文之后,并作了必要的疏解和考订,但对于《诗序》和《毛传》,作者却认为亦有可取之处。三家于诗无说者甚多,所以书中采取《序》说、《毛传》《郑笺》诸说置于三家无解说之诗后,并于所引《序》《传》之后注说“三家无异义”,虽有强拉古文学派的说法,以壮大今文学之嫌,但也可见王氏门户之见不深,并且允许变通。此书引证浩繁精密,为研究西汉今文学派《诗经》学提供了方便。
有清光绪间虚受堂刊本。另有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之排印本,由今人吴恪点校。
17 楚辞章句
《楚辞》注本,十七卷,东汉王逸撰。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人(湖北省宜城县)。元初(114~119)为乡所举,上计吏,为校书郎,顺帝时为侍中。
楚辞为楚人所著诗歌总集,其中大部分为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包括《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另外还有楚人宋玉《九辩》《招魂》(或以为屈原作)、景差《大招》以及汉人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诗》、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等。此十六卷为西汉刘向所编,王逸撰《章句》又加入了自己的《九思》。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产生的一种新诗体,与《诗经》多是民间闾巷歌谣不同,楚辞是文士们的呕心沥血之作,屈原是这一新诗体的开创者和完成者。他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具有浪漫主义和楚文化特色的诗体,用以抒写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屈原的作品揭露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身世遭遇,而且系统地表现了他为之奋斗的先进的社会理想。屈原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人竞相仿作,但大多是只能得其形式,因此,也就很难达到高超的艺术境界。汉统治者是楚人,对楚辞有特殊的爱好,汉代文化也带有浓重的楚文化色彩。第一个楚辞专辑就是刘向奉汉武帝之命编纂的。整个汉朝楚辞受到普遍重视,注释楚辞亦非王逸首创,(刘向就有《离骚经章句》,已佚)但流传至今最早的楚辞注本,当属《楚辞章句》。王氏去古未远,颇能把握诗旨;他又为楚人,熟悉楚地方言,因之对于词语音义的训释也较为准确,足资后人参考。
此书每卷之前皆有一序,确定作者,阐明篇义,点明作诗的背景,如在《离骚》之前序云:“《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势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想,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自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这些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对理解楚辞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过去学者一直认为这些“序”均为王逸所作。现代有的学者认为每篇诗之“序”,不仅与诗中注文矛盾,而且亦有互相矛盾之处,考虑到王氏是原本东观旧书而作注,《楚辞》定本非王逸所集,他的《离骚》后序中也不提为每篇作小序事。因此,我以为这些“序”可能随旧籍而来,非出于一人之手。唐李善注《昭明文选》,其中《楚辞》部分皆用王逸的注。
此书常见有中华书局民国间排印《四部备要》本。另有岳麓书社1989年出版排印本,与朱熹《诗集传》合为一册。
18 楚辞补注
《楚辞》注本,十七卷,宋洪兴祖撰。兴祖字庆善,丹阳(江苏省丹阳县)人,政和(1111~1117)中登上舍第,南渡后历任秘书省正字、太常博士等职,曾出知真州、饶州,因触犯秦桧被编管昭州卒。
陈振孙言“兴祖少时从柳展如得东坡手校《楚辞》十卷,凡诸本异同皆两出之。后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参校,遂为定本,始补王逸《章句》之未备者。书成,又得姚廷辉本,作《考异》附古本《释文》之后。其末又得欧阳永叔、孙莘老、苏子容本于关子东、叶少协,校正以补《考异》之遗。洪于是书,用力亦以勤矣。”(《直斋书录解题》)可见洪氏欲补《楚辞章句》之疏漏与失误之处参考了许多善本和其他学者的注本。本书是对王逸注解的补充,书中先列王注,然后加以疏通证明,重点在于对名物制度的训诂与考证,对于诗义也间有阐发。洪氏在书中引用达一百八十余处的《释文》全名应为《楚辞释文》,为南唐王勉撰,王还撰《楚辞章句》二卷。《释文》多是注字音义训的,虽浅而非妄。洪氏《楚辞考异》原附《释文》之后,独立成卷,现分散在各条目下,以便于查考。
有中华书局1981年排印本。
19 楚辞集注
《楚辞》注本,十六卷,南宋朱熹撰。熹有《诗集传》已见。
此书包括《集注》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六卷。全书以王逸本为依据,删去《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四篇,增入贾谊《?屈原》《服赋》(即《鸟赋》)二篇。把屈原创作的二十五篇统称为“离骚类”,把宋玉、景差、庄忌、淮南小山所写的十六篇称为“续离骚类”,《辩证》二卷则是作者对《楚辞》中的专门问题如“离骚”之名的意义,一些难字难词的音义等所作的考证。《后语》则收入荀子《成相》《?诗》到宋吕大临《拟招》等类似楚辞的作品五十二篇,系据宋晁补之所编选《续楚辞》和《变离骚》二书增删而成,并对前十六篇作了注释。朱氏注《楚辞》虽然继承前人王逸、洪兴祖等人的研究成果,但对他们破碎文义、穿凿附会也很不满。他说:“顾王书之所取舍,与其题号离合之间,多可议者,而洪皆不能有所是正。至其大义,则又皆未尝沉潜反复嗟叹,以寻其文词旨意之所出,而欲取喻立说,旁引曲说,以强附于其事之已然,是以或以迂滞而远于性情,或以迫切而害于义理,使原之所为壹郁而不得申于当年者,又晦昧而不见白于后世。”(《楚辞集注序》)作者所指出王书题解与题解之间,题解与注文之间的矛盾,不能贯通诗意,以及对屈原作品精神实质缺乏深刻的理解,这都是符合王书实际的。朱注尽量弥补王书的不足。在疏通诗意、提示主题和艺术分析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注释中始终围绕着“忠君爱国”这一中心阐发,有着明显的时代的局限。另外在注《楚辞》时沿用《诗集传》体例。清人陈廷焯说:“朱子于楚辞而系以比、兴、赋,尤属无谓。”(《白雨斋词话》)因为屈原作品中的比兴是作为形象体系而存在,并非在片言只句之间。
此书自南宋庆元四年(1198)刊行以来,历代屡有刊刻,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影印出版了南宋端平乙未(1235)刻本,这是今天可见到的最早刻本。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排印本,由今人李庆甲点校。
20 楚辞通释
《楚辞》注本,十四卷,附录一卷,清王夫之撰。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晚年隐于石船山,人又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县人。崇祯十五年(1642)考中举人,后参加抗清义军,曾依抗清民族英雄瞿式耜,瞿殉国后回乡隐居以授徒度日,并潜心著述。著书一百多种,四百余卷。
此书在众多的《楚辞》注本中是比较好的一种,它不仅纠正了王逸、洪兴祖、朱熹一些错误的注释,而且通过注文表达了作者对于清朝廷黑暗残暴统治的憎恨和他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与希望。在注释《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二句时说:“天地之间,必无长夜之理,日所不至,尚或照之,具明可以察幽,人以其容终昧乎?”在注释“帝降夷羿”时发挥了“天道必亡,虐民纵睯,虽有强力,不足凭也”的道理。书中训诂考证,串释诗意,言简意赅,说理透彻,文字也颇优美,如释《橘颂》中的“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曰:“淑,美也。离,丽也。枝叶茂盛,华香果美。而其为木也,坚挺独立,无繁艳婀娜之态,益梗介自理,志士仁人之节也。”由此可见一斑。
此书主要缺点是在一些注文中用道教思想解释屈原作品,特别是在注《远游》时,满篇净是道家术语,与原诗题旨距离太远。作者以注屈原作品为主,屈赋而外,只取宋玉、景差、贾谊(取《惜誓》)、淮南小山和江淹的《山中楚辞》。另外附自作《九昭》。
此书最早刻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为其子王?所刊。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校勘,排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