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rostore.com











吴承学 著

新书介绍——《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绪论

 

绪论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形式众多的文体形态。文体形态不断地创造和融合、更新与超越,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演变的主要原因和线索之一。可以这么说,从某种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史也是一部艺术形式的演变史。

文体学研究,既是古老的课题,也是崭新的学术领域。自魏晋以来,文体研究历来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许多文学批评其实也就是文体批评,如《文心雕龙》实际上就是一部文体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研究虽然取得非常突出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5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重点不断在变化。新时期以前,文学研究明显带有政治化的倾向;新时期的初始阶段,古代文学研究在突破旧研究范式束缚的同时,又比较强调宏观的研究,而且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古代文学,虽然也取得不少实绩,但对于文学文本与文学本体的研究还是非常不足的,在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界中,对于文体形态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近年来,文体形态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出版了不少文体研究专史与论文,对各种文体形态的研究在不断深入,文体学理论也出现一些可喜的成果,文体学研究成为新近学术热点之一。

我以为,文学史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如史学、哲学的区别,就在于其鲜明的文学性,这是文学史学科的本质所在,也应该是文学史研究的重点。而文学形式则是文学性的重要方面。我的研究目的是回归到文学自身,从文体研究的角度切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

在文学史研究中,文体史是有一定独立性的研究领域。文体史研究在价值取向以及理论、方法等方面,不仅应该有别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也应该与一般文学史研究有所区别。比如,文体史的分期不仅与政治史分期不同,与文学史的分期既应该有所联系也有所区别,因为文体史发展和文学史发展各有不尽相同的规律。虽然文体史与文学史研究相同,都离不开对于作家作品的研究,但是目的却是为了研究各种文体形态总体的规范及其发展演变。文体史与文学史的视角有所不同,其价值判断也有所不同,有些作品在艺术方面水平并不高,在文学史上地位不高,但也许在文体形态方面有独到之处,在文体史上就有独特的地位。同样,在文学史上影响很大的作品,未必在文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书所研究的文体形态,其选取的根据主要是其在文体史上的价值。

本世纪以来,我们的文学史研究主要是受到西方学术的影响,而在古代文体形态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往往未能从实际出发,对中国古代原来非常重要的一些文体形态相当忽视。因为从现在的眼光看古代许多重要的文体形态是"非文学"的文体形态,但是在中国古代实用文体形态与文学文体形态是浑成一体的。因此,我们的古代文体史研究,一定要从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的实际情况出发,避免以西方的文体形态分类学的框框来套用,削足以适履。

文体形态是作品的语言存在体,它是文本存在的基本要素。长期以来,我们之所以忽视对于文体形态的研究,原因就是往往把文体形态看成只是无足轻重的形式。其实文体形态并不是纯粹的形式,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文本诸要素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特殊关系,从而构成了某一体裁的独特的审美规范。文体形态具有深广的语言学和文化学内涵,作为一种语言存在体,文体形态是依照某种集体的特定的美学趣味建立起来的具有一定规则和灵活性的语言系统的语言规则。文学的体裁及其体式规范是人类在长期文学实践过程中的产物,它从萌芽、产生到成熟往往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在这期间,个别作家的努力对于某些文体可能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有综合集成之功,但是从根本上讲,文体形态的形成及演变是集体长期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相结合的结果,因此,文体规范是一种带有共性的语言规则。

社会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是文体发展的两大动力,这是研究文体发展史的线索。文体形态不是纯语言现象,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精神需求才是文体形态创造和发展的内在的原因。因此,文体语言形式的深层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文体发展与人类思维能力和对世界的感受方式有关系。人类在与自然及社会长期交往的历史中,形成艺术地感受和体验世界的心理图式和精神结构,而这些又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文体史从某种角度看,也是人类感受世界、把握世界的历史。文体具有特定的文化上的指向,文体指向一般说来与特定时代的文化精神是同一的。文体产生与演变也同样指向时代的审美选择与社会心态,所以文体史研究与文学史研究也是共通的。

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喜欢将某种文体作为某一时代的代表,有所谓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说,这些说法往往容易失之简单化,事实上,同一时代某一文体的兴盛,并不意味着其他文体必然的衰落。不过,特定的文体在特定的时代发展到登峰造极却是不争的文学史实。在同一个时代中,也不是所有的文体都是均衡发展、地位相当,总有主导性的文体。人类的感官知觉的方式随着人类生存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人类的感受方式和审美心理结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文体其实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历史的产物,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文体的发展总是与时代精神感受方式相合拍的。时代和群体选择了一种文体,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一种感受世界、阐释世界的工具。当特定的文体形式与群体和时代精神与感受方式相对应时,才受到群体和时代的接受,这正是文体兴盛的基础。

本书不是对于古代文体系统的概论,而是对于文体的个案研究。我力图在学术界现有古代文体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古代一些文体包括文学文体和实用性文体的文体体制、渊源、流变及各种文体之间相互影响等问题作历史的描述和思考。研究观念上,除了研究文体的语言文字形式之外,以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全面研究古代文体的内部结构,文体的审美特征,以及文体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文体发展的规律等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文体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的感受方式和审美心理以及文化心态。总之,对于文体所具有的深广的语言学、美学与文化学内涵及其所指向的文学史意义,是我最感兴趣的,也是我的研究重点。

中山大学出版社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2000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