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 创新与温故
创新庵不若修古庙,读生书不若温旧业。
[原评]
张竹坡曰:是真会读书者,是真读过万卷书者,是真一书曾读过数遍者。
顾天石曰:惟《左传》、《楚辞》、马、班、杜、韩之诗文,及《水浒》、《西厢》、
《还魂》等书,虽读百遍不厌。此外,皆不耐温者。奈何!
王安节曰:今世建生祠,又不若创茅庵。
[述论]
庵,即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寺庙,多指女性出家人所住修的地方,叫做尼姑庵。当然,这
里所指的,并不见得就只是尼姑庵,也包括一切佛教寺庙。其中供奉神佛菩萨,罗汉尊者等像,
供人乞福祷祉;也供修行人在其中常住修行,就仿佛是一座佛教的学校一样。其他的外人,到
了那里,可以学习到许多关于人生的学问。
或者说,当自己身心疲惫的时候,便到其中去感受一下世外的宁静和神秘。忘记了尘世的
喧嚣,的确有助于我们自己心灵的安歇和精神的升华。所以,从对于社会的安定的角度来说,
宗教的场所的确会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也可以说,那里正是人类精神上的一种归宿。
但是,宗教是讲究体验的。没有体验,也就很难教人相信或者崇拜。所以,宗教传播的一
个途径,就是让你能够有所感受或者体验。这就叫做灵气。而寺庙和尼庵,就是宗教与人们和
社会联系的窗口。能不能够传播弘扬,能不能够拥有广大的信徒,就看你这个寺庙是否拥有灵
气,或者能够把人们吸引在其周围。
当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寺不在大,有灵则名。只要这寺里的住持有道行和本领,能
够说服人,并且为人们解决精神上的问题,使信徒们生活得很幸福安详,那么信徒肯定会迅猛
增加的。这里的关键,就是要有灵气,使得香火旺盛。
然而,创建一座新的寺庵,工程浩繁,并不容易见功;而且灵气不足,还没有多少神灵降
临,自然也就难以广种福田了。这灵气,说到底也并不神秘。如果这个寺庙时间久了,住持的
大师多了,而且传说的故事多了,有过一些神奇的迹象,那么首先就会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暗
示,增加了相信的成分。灵气在这无形之中也就形成了,而且增强了。
古庙虽然穿漏破败,但基址却还完好,照着样子稍加修葺,即可以见出功效来;而且香火
有年,灵气已成,略微装璜一下,便为名刹宝寺。所以说:"创新庵不若修古庙。"
读书也有说法,也有很多讲究。这一生之中,谁也不敢说谁没有读过书。有一本具体的小
书,也有人生这部大书,谁都在阅读着。但是,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可到底读了些什么,有
了什么感受或者启发。这就不好说了。
梁启超在一次演讲中,问大家读书或者上学是要干什么。许多人的回答都是说要学知识,
可他说最关键的是要学习怎么样去做一个人。是的,这人是最难做的,而且我们学习的目的也
是要去学做一个真正的人。而学校里边只能教我们知识,并不能够教我们怎样生存。所以,这
个任务就交给了我们自己。
韩愈的《师说》中说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这道就是做人的道路,是宇宙和人生的大道。能够传播给人大道的,才能叫做老师。也就
是说,能够做老师的人,首先必须拥有道,或者说知道道是什么。如果连道是什么都不知道,
又怎么能够去传授这个道呢?
而且,我们常说的知道二字,就已经明确指出,要知的就是道。这本来是一个动宾结构,
做了纯粹的动词,也说明我们对于道的理解,从知道大道已经变成了无道的知了。可是,我们
现在的教师往往自己都没有个人生的志向和目标,或者说连人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们怎么能够
指导我们去生活得幸福和自在呢?
所以,当我们的老师无法指导我们正确地生存的时候,我们只能把自己的心思放在读书和
体会上去了。也就是说,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知识,而且是为了认识真正的大道。
只要真正地得到了大道,也就可以说是真正读书了。
有的人读书仅仅是为了增加一些知识,去在人前有个谈资,图个名誉而已。而真正的读书,
是要从中汲取营养,领悟人生的道理,认识社会的规律。这样以来,我们才会树立一个正确的
人生观和世界观,生活得才会幸福和自在,也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读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读一本生书的时候,对书中内容比较陌生,理解起来自然就会
有些吃力,不容易见出功效来;即便是读懂了,也只是肤浅一般的了解,是不大济事的。但是,
若是能够温习旧日的所学,原本已经有了印象,再加以熟悉;熟能生巧以后,就会有所体会和
感悟;若是再能够牢记持行,学以致用,正可干一番事业。所以说:"读生书不若温旧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