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 甘食与悦色
孩提之童,一无所知,目不能辨美恶,耳不能判清浊,鼻不能别香臭。至若味之甘苦则不
第知之,且能取之弃之。告子以甘食、悦色为性。殆指此类耳。
[述论]
人类之眼、耳、鼻、舌,再加上身体,是人同自然和外界接触的直接器官。就像是那其他
动物的触须一样,必须通过它们的感触,才能使我们的心理得到觉受,也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并发出指令,从而采取合理的行动来。
然而,这些器官之间也有着主次之分。比如那初生之婴幼,本身还没有发展起来什么感觉
器官,按理说是什么也不知道的。他们的眼睛虽然已经张开能视,但却分辨不清好看和不好看;
耳朵虽然张开能听,但却判别不出清音和浊音来;鼻子虽然能嗅,但却分别不清香的和臭的。
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眼、耳、鼻的功能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并非是先天所具有。
但是,舌的官觉就有所不同了。小孩对味道的甜和苦不但能够知道,而且还能够知道自己
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你给他灌进去他需要的,他自然就会接受;灌进去他不需要或者不喜
欢的,他就会吐出来。而且,小孩一生下来,就会出现吮吸的动作,这就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
遗传积淀作用。如果生物一生下来就能够直接吮吸到乳汁,就免去了很多的麻烦,并且保证了
存活下来的机会。
就如在那大草原上,弱肉强食的规律体现得非常厉害。尤其是那刚出生的婴幼动物,很容
易成为肉食动物的美味。也就是说从它一生下来,到它学会跑路和进食觅乳之间,最多也只有
几分钟的时间。
如果,动物一生下来,再去学怎么进食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就会变成别的动物的美食了。
正是在这进化当中,为了保证物种的正常延续和不必要的死亡,才发展起来了这种把生存技能
积淀在遗传基因里的本领。看来,这种对于饮食的知觉,原本就是天生具有的,不假后学。
同孟子辩论过的告子,就曾经说过:"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人类的本性,
就是喜欢吃甘甜的、看美妙的。大概便是说,幼儿生来就知道滋味这类事吧!
其实,告子所说的色,乃是指男女之间的性事。除了吃是生下来就知道的外,那性事也是
不必让人教导的。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就会懂得该怎么去做了。这一观点,西方的弗洛依德
就一直坚持。
他强调的利比多就是性力,尤其是讲婴幼儿的性要求,以及如何正当地对待,才会在将来
不至于导致心理或者生理上的疾病。这一点,真是与告子的观点不谋而合。就是孔子也还是说
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