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张潮  著 
 赵晓鹏 李安纲 述论

前 言
目 录

 
     
 





 
 

 

 
       087 诗文与词曲
    诗文之体,得秋气为佳;词曲之体,得春气为佳。
    [原评]
    江含徵曰:调有惨淡悲伤者,亦须相称。
    殷日戒曰:陶诗、欧文,亦似以春气胜。
    [述论]
    言为心声,文以载道,诗表情思,这是语言和文学之所以产生的根源,也是其根本的目的所在。没有心声或者真理、情思,自然也就不需要语言或者文学了。因此,如果要创作诗词、文章和歌曲,就一定要表现自己的心声、真理或者情思。否则,文学也就没有丝毫的价值了。
    虽然说文章乃是人类性情之流露,思想之表达,但是诗文体裁不同,方式不同,所要求的风格与手法也都有所不同。曹丕的《典论·论文》说过: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这里,明显提出了四种文体科目的区别和风格的差异。到了陆机的《文赋》,更加明确地提出了文体的风格和手法区别来: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的确,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要考虑到文章的内容与文章的体裁。什么体裁合乎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创造出什么样的风格,等等,都是我们要调整和着力的地方。只有这文质并重了,风骨吻合了,才能说你会作文了。
    说到诗歌和散文,乃是文坛的正统,因而必须要端庄清肃,所以说宜得秋日的肃杀之气,简洁而洗练;词和曲乃是诗文之别调,谈叙的多为细腻之情感,所以应得春天的祥和之气。如此,才算是到达了佳妙的境地。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云: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就是嫌文章没有秋气,而都是繁彩之春气。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也说道: 
    不薄今人爱古人, 清辞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 恐与齐梁作后尘。
    明确指出诗歌创作应该是清词丽句,而不是如齐梁的繁文彩艳。到了韩愈,更是"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等,完全使诗文摆脱了繁艳缛丽的风格,而具有简洁明了的特色。
    至于词曲,则自然与诗文相异。苏轼以诗为词,气魄大哉大矣,但是却终究不是本色。有个故事说,他官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词何如柳七?"
    对方答道:"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八七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绰铁板,唱'大江东去'。"
    这正说明一个问题,词曲都是歌馆青楼女子们唱的。苏轼尽管有开拓词境之功,但却不是词曲本色,所以遭到了李清照《论词》的批评: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
    就因为这"词别是一家",也就必须具备这种体裁的需要和风格。那关西大汉如何能够用铜琵琶和铁板演奏呢?毕竟不是本色啊!
    当然,这也是就一般的风格而言的。比如说陶渊明的诗和欧阳修的文章,也都是靠着春气取胜的。就如陶诗的平淡和温柔,清丽和明快;还如欧文的欢快和流丽,都不见得就是秋日里的杀气。而词、曲尽管表现情感和春意,但一些调子本身就哀伤者,怎么还能够唱出温暖如春的歌词呢?总之,以内容与形式即文与情统一方好!
            
      
  
    



  
    

             

 
 
 
 
 中国社会出版社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j编 李安纲 刘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版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 Copyright© 2000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mailto:web@guoxue.com    mailto:yyyinxl@sohu.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