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1 声音的联想
闻鹅声,如在白门;闻橹声,如在三吴;闻滩声,如在浙江;闻骡马项下铃铎
声,如在长安道上。
[原评]
聂晋人曰: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倪永清曰:众音寂灭时,又作么生话会?
[述论]
观世音菩萨修成大道,功夫就用在耳根上,即观听世音。因为人身六根或者五
官,只有耳根不好控制,没有办法。常见那些心念不净的人,手里拿着一本书,在
那人少的地方去阅读,自然能够读得进去。但是往往有些人到了那人多噪杂的地方,
就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心灵清静了,遇到烦恼的事情也是心情更乱,无能为力的。
但是,偏偏就有那些想要磨练自己心性和耳根的人,就要挑那人多声杂的地方
去读书,要锻炼自己的定力和意志。观音菩萨做到了这一点,成为了一个大智大慧、
救苦救难的人。所以,能够做到噪杂之中,而使耳根清静的人,才是生活中的强者,
才能够在任何危难的环境里,镇定不移,稳如泰山,从而处理好问题。
张潮也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当他闻到鹅声,就仿佛觉得自己置身于白门(今
南京),因为那里的鹅多而天下闻;听到了摇橹声,即恍若身在三吴(会稽一带),
因为那里的水多而小船平常;听到那海滩上涛声阵阵,便好似来到了浙江的钱塘,
因为那里有的是天下最有名的钱塘江潮;闻到骡马项下叮当的铃铎声,又好象漫步
在秋风萧索的长安(咸阳)古道上。
这又是联想,闻声忆旧,往日美妙的回忆永在心间。即使自己没有到过,但在
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固定意象,自然会给自己带到那种气氛中去。如此以来,随处
都是佳境,势必为人生平添了几多的乐趣。
中国人最喜欢的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他的封号便是“大慈大悲,救苦寻
声,扫三灾,救八难”。他成道主要是靠耳根,收视返听,无有执住,所以耳根听
觉才无处不在,因而就能够遍听天下之事。成道以后,他发下了宏大誓愿,要普救
天下受苦之人。
所以,只要是听到有人念起他的名号,发出了求救之声,他的天眼便无所不睹,
因而千手也能无所不救。这就是“视听通感”,有所闻,就有所见。这一点,白居
易的《琵琶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流泉水下滩。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忧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听到了弹琵琶声,便有了许多的联想,仿佛就在眼前。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
够真正听懂音乐了。
白门、三吴、浙江、长安道上,正是鹅声、橹声、滩声、骡马项下铃铎等特定
事物所发生的典型环境,是人间最美丽宏壮的地方,令多少人心驰神往,肝肠寸断。
然而,古时交通不便,怎能处处游遍?倘能闻声知境,视听合一,足不出户,而遍
历天下,正是江山可作卧游,万里如在眼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