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张潮  著 
 赵晓鹏 李安纲 述论

前 言
目 录

 
     
 





 
 

 

 
    003 善恶与人格

无善无恶是圣人(如“帝力何有于我”、“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一介不与,一介不取”之类),善多恶少是贤者(如颜子“不贰过,有不

善未尝不知”、子路“人告有过则喜”之类);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其

偶为善处,亦必有所为);有善无恶是仙佛(其所谓善,亦非吾儒之所谓善也)。

[原评] 
黄九烟曰:今人“一介不与”者甚多,普天下皆半边圣人也;“利之而不庸”者,亦复不

少。

  江含徵曰:先恶后善,是回头人;先善后恶,是两截人。

  殷日戒曰:貌善而心恶者是奸人,亦当分别。

  冒青若曰:昔人云:“善可为而不可为。”唐解元诗云:“善亦懒为何况恶!”

  于有无多少中,更进一层。

[述论] 
没有善行也没有恶行,根本就不知道善恶为何物的人,即是圣人。比如在唐尧的时代高唱着

“帝力何有于我哉”的那些人;你对我好也罢,坏也罢,我都会以善良之心去报答的;还有那些

既不会给你,也不要你给的人,等等,都是这类人。

  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善与恶的概念,只知道顺其自己的天性去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没

有丝毫的做作矫揉,就仿佛是那浑金璞玉,瑜瑕不掩。不管别人怎么样对待他,他总是一如既

往地诚心对待任何人。因为他从来就没有任何善与恶的分别,没有好与坏的选择,没有得失与

成败,没有荣辱与生死,所以完全没有痛苦与烦恼的感受。

  相对来说,行善多于为恶的人,就算是贤良的人了。比如颜回从来就不重复犯自己的过错;

而且一有不善,便自己进行反省;还如子路,只要听到人指责自己的过错,就十分欢喜。因为他

们心里清楚,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对自己来说是非常好的事情,可以使自己加以改正,从而成

为一个完人。他们的生活目的不同,旨在做一个圣人。

  尽管他们的心中有了善与恶的的分别,有了好与坏的选择,有了得失与成败,有了荣辱与生

死,也有痛苦与烦恼,但是他们在努力地克服自己的后天不足,从而达到先天的完善。所以,他

们也犯错误,但却是善行在于过错,而且一有错误,便会加以改正。

  知过必改,这就牵扯到一个知过的问题。自己之所以去做事,就因为认为那是对的,往往看

不出其中的利害关系来。也只有旁观的别人,才能够看出来并且加以指出。所以,要想成为一

个圣人并且完善自我的人生的人,是绝对欢迎批评的。

  然而,为善少于做恶的人,便称之为庸人。因为他们不像颜回和子路那样敢于改掉自己的过

错,所以永远挤不进圣、贤之列。圣贤的目的,在于认识生活的真实意义,并且觉悟真理,从而

摆脱烦恼,进入自由自在的境界。释迦牟尼佛祖要“得大自在”,老子道祖要“无为而无不为”,

孔子儒祖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这三教圣人所追求的都是自由与自在的境界,自然也代表了人类征服自然和自身的一种本

能愿望,所以被后世万代所景仰和崇拜,以至于形成了宗教。庸俗的人,本身就生活在烦恼之

中,也不想加以摆脱。他们每天所干的事情,往往都是与达到觉悟、认识真理的宗旨相违背,

自然也就不能够进入圣贤之流了。

  只有做恶到底,不思为善的,则是小人。他们生存的意义,就是让别人活得不自在。即便是

他们偶然做了善事,而其实却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就是为了某个更大的阴谋。也就是说,要

他们做善事是很难的。

  因为他们这些小人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与君子为敌。因为没有君子便不显小人,自然

没有小人也不显君子了。君子因为小人才有存在的意义,也可以说是小人养活了君子。

老子的话说得很清楚了: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庄子更明确地说道: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因为社会出现了问题,有了为恶之人,所以为了保护群体的利益,便会有圣人出来进行教化,

传播真理。

但是,也正因为有了圣人,才更显出那些恶人来了。在恶人看来,他们为恶就是在为善,他们

的私利高过了一切。所以,即使在做善事的时候,他们也一定酝酿着一场更大的阴谋。

  但是,我们要想过得好一些,就必须学会把那些恶人都看成是正常的人。善恶是相对的,如

果善是正常的,那么恶也就是正常的了。就如那自然界中,有香花也有毒草一样,我们必须学会

鉴别香花和毒草,分清恶人与善人,才不至于上当受骗。

  只一味地救苦救难,众善奉行,从无恶迹的人,也就是仙、佛了。仙是山中之人,佛便弗是人

了,这是道家和佛教所追求的最高人格意义。他们之所以高蹈世外,进入涅般,就是因为无私

忘我;二家都讲化世度人,行善积德,所以说是“有善无恶”。仙佛所谓的善,是从世外看的,

当然与我们所说的善不是一回事。

  我们一般人所说的善,是指有利于社会和人类的事情。但在仙佛眼中,他们早已没有了分别

与烦恼,没有了善恶界限、荣辱差异、得失苦乐与生死隔膜,所以没有什么善恶的概念了。正

如《金刚经》中所说的:
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

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在他们那里,是不应该有任何分别的。他们所做的一切善事,也就都不是善事了。

  他们救苦救难,普度天下众生,但是:
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真正得到解脱而成就仙佛了。


  

 
 
 
 
 中国社会出版社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j编 李安纲 刘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版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 Copyright© 2000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mailto:web@guoxue.com    mailto:yyyinxl@sohu.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