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买宅与买邻
天下最易渐染者,莫如衣冠言语之习。
不唯贤者不免,贤者殆甚。盖贤者过之,一切新奇,正投所好耳。
故晏子之卜居,孟氏之结邻,未论唇齿相依,先在面目可对。
宋季雅曰:“一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庶获我心。
不则,如诗所称:“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太自矜立矣。
[述论]
天底下最容易日益感染、潜移默化人的事物,没有能够比得上那些衣冠贵族们的言语习惯
了。比如说,世族贵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言语风格等,都会成为影响天下、后世效仿
的模特儿。
这一点,就连那些圣贤之人也是难以避免的。不仅避免不了,而且那些贤人还会更加变本
加厉。比如说,他们也要讲究时髦,追求流行,与世俗的观点相投合。
那些贤人都是聪明人,在他们的骨子里,向往新奇,否定传统才是根本的动力。所以,只
要有什么新奇好玩的东西,正是投其所好,当然他们也都想去试一试,了解一下。在很多的地
方,随大流也就成了他们的行为方式。甚至,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也不考虑到应该不应该,
于理相合不相合。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晏子才会卜居而不移,孟子才会择邻而居。《左传·昭公三年》载:
齐景公看见晏子所居住的地方接近集市,而且面积很小,所以想给他换个地方,但他却不答应。
后来:及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则使宅人反
之。且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违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
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
的确,晏子不以自己官大而侵害百姓,官德可嘉。
但他所持的论据却是,人们要占卜的不是地宅,而是邻居。也就是说,人要找个好地方居
住,先要看的是邻居的好坏。大家都已经交上了好邻居,如果因为自己的扩大宅院,肯定会把
大家都赶散了,那些好瓴邻居岂不就都做不成了!
孟子之所以成就大名,而为亚圣,其根本原因乃是其母的功劳。刘向的《列女传》卷一载: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
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
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孟母择邻而处,本来没有错误,要造就一个自己心目中的人,就一定要接近那种生活的层
次和境界,还是那句话:“无友不如己者。”
这里就有个问题了。如果谁都择邻居而处,那么剩下的人都跟谁去相处呢?圣贤有教化天
下的责任,人人都能够对邻居尽自己的义务,也才能够得到邻居的支持和帮助。只有相互帮助,
才能够和睦相处。而且古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与邻居处好关系正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而晏子或者孟母所做的,就是不管人与人能不能唇齿相依,或者大家相互帮助,而是只看
他们面目能不能对得上来,能不能够入眼!这样的事情,也就是落入了俗套,连圣贤也不能免
啊!
打墓人有什么不好的呢?商人有什么不好的呢?知识分子又有什么好的呢?人的社会分工
多种多样,往往随着自己的条件而定,并不是说谁天生下来就注定要怎么样怎么样的。分工由
不了自己,但并不影响人们的交流,而且有的人的道德伦理层次还会很高。可世俗的人,就是
要坚持他们已有的成见。
谚语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或者可以这样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要想让
别人为我,那么就得首先去我为人人,这是一个铁律。谁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得到别人的爱,也
不会无缘无故地帮助别人。《南史·吕僧珍传》载:
初,宋季雅罢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侧。僧珍问宅价,曰:“一千一百万。”怪其贵,季
雅曰:“一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人不是交到了好邻居就什么都好了,还应该投入去与他们去交朋友,要感情投资。所以,
这宋季雅花了一百万来买宅子,却要花一千万来买邻居。这话的确是有道理的。
如果不去与邻居交朋友而唇齿相依,只图自己的潇洒自在,独立不偶,而以清高相标榜的
话,那就如某诗中说的:连树成林人不觉其高贵,一树独立时大众才称奇!
这样的情形,也就太矜持而孤立了。真是到了那关键时刻,恐怕连人理也都没有了。现在
的城里人似乎都是这个样子的,很少有人去培养与邻居的关系,所以往往紧要关头,反而得不
上力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