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 声气之相求
荀爽谒李膺,以得御为喜;曹嵩迎赵咨,以不得见为天下笑。识者鄙其声名之相取。
夫声气相求,不妨附丽之迹。如必以孤立为高,“德之有邻”不几虚语?顾所御、所见之
人何如耳。
[述论]
荀爽是汉末学者,字慈明。兄弟八人,他是其中最优秀的,当时便有谚语曰:“荀氏八龙,
慈明无双。”他一心所敬佩的,就是当代的大学者李膺。
李膺字元礼,汉桓帝的时候累官至司隶校尉,因为不遗余力地反对宦官专权,所以被天下
人尊称为天下楷模。只要能够得到他的接见,便是所谓的登龙门。所以,天下的人都以一见他
为荣光。
荀爽既然敬爱李膺,肯定愿去拜见他,来表达自己对他的爱慕之情。《后汉书·党锢列传》
载:
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因为自己的理解和人生主张,所以会对那些与自己相同类的人的人格无比仰慕,也就等于是在
求其友声。因而,荀爽觉得能够为李膺驾车而感到荣幸。
曹嵩是曹操的父亲,汉灵帝的时候曾官任太尉之职,魏黄初初年被追封为太皇帝。他早年
曾被敦煌太守赵咨荐举为孝廉,有过知遇之恩。
赵咨字文楚,有孝行,在职清廉简朴,为众人所称道。后来,他官拜东海相,赴任路经荥
阳。《后汉书·赵咨传》载:
(荥阳令曹嵩)迎路谒候,咨不为留。嵩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簿曰:“赵君名重,
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
从这点来看,赵咨以名高而不见曹嵩,或是因为曹嵩不好。那么,当初为何又要举他为孝廉呢?
而曹嵩能够赶至东海再见他,足以说明其人还是感恩图报的;曹嵩以不得见咨,怕被天下
人耻笑,回来就辞官归家,更看出这曹嵩非常人可比!后来家中出曹操而得天下坐皇帝,很可
能与乃父的为人有关。
那些有识之士,认为荀爽、曹嵩辈是要借重李膺和赵咨的名声,或者说把他们看得很重。
其目的也是要他们给予延誉扬名的,所以说这种行为很卑鄙。这是在批评那些求人延誉,或者
是崇拜名人的人。
其实,崇拜名人并不是不好,只要心意相投,志趣相同,去跟名人套套近乎,又有什么不
好的呢?孔子说过的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还说无友不如己者。就是为了交那
些比自己高明的朋友,才要去拜见他们,看看他们的风范,如坐在春风之间,如沐于化雨之中。
这有什么不对的呢?
杜甫当年要比李白等大诗人小十几岁,名气也差得远,但却非常乐意与他们相处,就是所
谓的同气相求,同声相应。而且,也正是他与李白、高适等人的交往,为他日后事业的成就打
下了良好的基础。那一个阶段,也是杜甫人生最快乐的时候。我们能够说他去与名人交往,就
是卑鄙的吗?
如果一定要认为孤立无援,清寂无友,才叫做高尚的话,那么孔子所说的:“德不孤,必
有邻。”(《论语·里仁》)岂不也就是毫无意义的话了吗?有道德的人,一定不会孤独,说
明他们一定会有共行仁义的同伴。
也就是说,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仅自己要完善,还要让更多的大众也来完善自我。所以,
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教化天下,因而他们必然要广招天下的学生。那么天下的学生要学习他们的
学问,也就一定要去接近他们。否则,你就是再有道德,又会有什么用场呢?
人是要有朋友的,孤独并不是出路。只不过就看你所要给赶车的人,所要拜谒见的人值不
值得了。如果是那些不值得一御或者是一见的人,那要如此真诚地去御去见,岂不就是以明投
暗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