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0 云衲高僧与苦行头陀
云衲高僧,泛水登山,或可借以点缀。
如必莲座说法,则诗酒之间,自有禅趣。
不敢学苦行头陀,以作死灰槁木。
[述论]
佛教的教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子释迦牟尼佛,他为了使天下人都摆脱痛苦与
烦恼,所以才舍弃了奢华的生活和至高的王权,而进入到那苦行林中去寻找解脱的大道。苦行
六年,并没有使他彻悟人生,找到那解脱的大道。
只是,当他从那苦行林中走出,坐在那菩提树下进行妙思苦想的时候,通过自己的人生智
慧,终于找到了一条解脱人生痛苦的金光大道。那就是觉悟,而不是苦行!
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地方,就在于人类有思维活动。无论他是自私也好,大公也好,他都
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索和意志、行为等人的活动来完成。
而在动物中,是不可以想象的。所以释迦牟尼佛祖会说:
一切诸佛世尊,皆出人间。
只有人才能够成就佛果。这就是说明,只有通过我们人类的最大优势,即思维活动来完成。
要进行思维活动,就必须有概念,这就是人类的语言活动。而语言又必须产生在一定的情
境中,所以人必须从事社会的活动,必须对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才能够得到思维的升华,从
而有所感悟而成佛做祖。
然而,有的人错解了佛教,总以为佛说四大皆空,是要人什么都不要想,就像一个枯木桩
一样地去生活。而且古代的庄子也是这样说的,他要堕肢体,黜聪明。但也正是因为他有聪明,
所以才会到达这样的境界。
要是他没有聪明,不经过一番思索,又怎么能够产生这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呢?如果我们
一开始就像他说的,什么都不要去学,什么都不要去想,一天到底就如同一个憨憨一样。那就
不要说觉悟了,连一个猪狗都还不如哩!
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祖师的本意,是要已经有了聪明,而且小聪明耍得特别厉害
的人,赶紧把那些聪明去掉,把那些欲望舍掉。也许正因为人类有了聪明,才会想着要成佛而
把这些聪明忘掉。如果没有聪明的话,那就还会一定要求得聪明哩!
所以,做一个僧人道士,就不应该像一个枯木桩一样没有感情,而应该在生活中得到聪明
返糊涂,最终与宇宙自然成一体。
也就是说,人生的觉悟是离不开生活的。无论是谁,都不例外。没有生活,他就连觉悟的
基础都没有了。
一个如行云流水的行脚僧人,真正明白了人生的道理,才会游山玩水,到处登临,从而享
受人生和自然的美妙。这样做的确有益处,以此名山大川来点缀自己的道法。
尤其是禅宗,特别强调的是人生的本性和情趣,要从自然和自己的身边来觉悟人生的真理。
那么,如果不懂得诗词,难解得山水,参不透阴阳,如何能够彻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呢?
真正地有了人生的自然的经历和体验,那么或者要升堂登座,讲法布道的时候,才会感人
至深而散天女之花。
有了山水的观照,心胸便自然不同,在吟诗把酒的时候,也自然无处不有禅的雅趣了。历
史上那些真正有所成就的禅师大德,大多都是很有艺术情趣的人。
禅是活泼泼地,圆陀陀地,赤洒洒地,净裸裸地,所以才会有禅机之妙。而一个机字,就
蕴含在万事万物之中,所以要领真正禅趣,就必须走进真正的生活。
那些所谓的苦行僧,什么事情都想通过对自己的惩罚来得到解决。他们认为人本身就是可
恶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背离了上帝或者佛祖的意旨,所以必须加以戒制,首先从自我做起。
当然,这样的行为是让人感到可敬的,因为他们可以割掉自己身上的肉,烧掉自己的手指
头,或者给自己的身体上烙上许多的香疤,以此来为自己或者人类赎罪。
精神是可嘉的,但结果又是什么样的呢?能够通过这样的做法来觉悟人生吗?
既然要做一段枯木树桩,那又何必要投生做人呢?
既然成就了人身,就不应该是一段枯木树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