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陈继儒 编集
李安纲 赵晓鹏 述论
|
|
|
|
|
|
|
|
|
|
|
|
|
|
|
|
334 名山与好景
名山乏侣,不解壁上芒鞋;好景无诗,虚怀囊中锦字。
[述论]
人生最主要的追求是心灵的感受,有没有情趣又决定着一大半的感受。有人追求着名利
与金钱,当手里最终拿到那梦寐以求的钞票,或者得到了朝思暮想的名利时,心灵的感受一
定很美妙。但这只是暂的,因为对于金钱的欲望是永远也没有办法满足的。
欲望是无法满足的,而情趣却是可以享受的。所谓的情趣,就是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
进行客观地观照,并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也就是说,我的内在感情与外界事物达到了一体,
即佛家说的“心一境性”和诗人说的“情景交融”。有的人喜好钓鱼,便如姜太公垂钓时的
感觉,浑然忘却了物我的分别,而进入到化境之中。一句话,内外感情的一致即为情趣。
有的人喜好风景名胜,复归于自然,所以常常会流连忘返。但是,如果没有好友去同游
的话,总觉得好像少了一点什么。因为人的情感需要共鸣,他有了喜悦就需要有人来分享,
有了痛苦便需要有人来分担。尤其是面对良辰美景的时候,若能够与真正的好友共同赏目悦
心,那才能称得上是人间最大的快乐。《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面对着春光无限,却感叹无人
共赏,所以唱出了千古情人的共同幽怨:“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
人可以耐得了寂寞,但必须要有真正的知音,这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愿望和追求。
否则,一个人踽踽独行,即使是名山胜水有无限的奇妙,也会呈现出几许的落寞。可见,游
山玩水也是在寻找知音。
我们游山玩水,去寻找的是自然的知音,但是,需要伴侣又是在寻找人间的知音。自然
无情,但却有性,所以与我们交流的是生命的本性;人儿有情也有性,在自然中与好友所交
流的却是情和性,这就是所谓的性情中人。所以,为了性情的和谐和升华,若是没有好友,
即使有那山水的名胜我也懒得去登临,一双草鞋也只好任它高挂墙壁了。
即使是上了山,面对着美景风物,能够心旷神怡,但每个人的感受却都不尽相同。正是
物触于情,情动于中,诗人们能够藉着那生花的妙笔,将内心里的感受表达出来,也是在表
现大自然的情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岂不是辜负了自然美妙的风景!委屈了自己一片锦心
绣口了吗!所以,面对自然美景不能无诗,但这又必须是自然而然的感情流露。一旦矫揉造
作,就会失去了自然的本心和我们自己的情趣了。
在自然的美丽面前,人们都会有一种高雅和超然的冲动。而这种冲动又一定要以语言的
形式表现出来,因为言为心声。笔者十三岁上曾经与乡人上中条山去拔野韭菜,站在那山头
上放眼一望,山见吹来,草木青绿,山势蜿蜒,仿佛一条起舞的青蛇。只听得一位大哥大叫
了一声:“啊!”我们大家都以为他要吟诗作赋了。没有想到,他说了一声:“中条山啊!
你真条!”大家都跟着笑了起来,但这毕竟反映出了他自己在无比壮丽的自然风光之中的情
趣和心境。后来,大家让我来吟诗,我便以我自己的方式写出了一首回文诗,来表达我的感
受:
青山尽处几人家, 仄径回川万树花。
耕犊白云闲老鹤, 荆篱卧犬午阴斜。
的确,对于诗人来说,面对美景而无诗的话,实在是空背着一副锦囊,空有一副诗人的
心肠了!
|
|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
|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主 j编 李安纲 刘厅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