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陈继儒  编集
李安纲 赵晓鹏  述论

目 录

 
     
 





 
 

 

 
     
       330 清凉与自在

    烦恼场空,身住清凉世界;营求念绝,心归自在乾坤。

    [述论]
    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就是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也就是人生观。这人生观和世界观不能正
确地树立起来,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会是痛苦和烦恼的。当然,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是各人根
据各自的立场来确立的。或者以名利地位为追求的目的,或者以声色犬马为快乐,或者以烦
恼为菩提,或者顺其自然过生活。但是,生活的态度不同,感受到的幸福和痛苦自然也就不
同了。

    生活的不安、焦虑、急躁、扭曲等,都不是痛快淋漓的,往往会让人感觉到烦恼。当领
导的,每日里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杂务,许多不相识的人,各个层次的人都会想方设法夤缘来
进,使自己的心理得不到安宁,从而感到烦恼;生意人想赚钱,却偏偏赔了本;想当官,送
了许多的礼物和意思,可竟然有人比自己还要厉害,发射的炮弹更具有威力,捷足先登了;
不想见的人却就在自己的眼前,相爱的人却必须要分离,追求的东西却得不到,既得的利益
却要丢掉,等等,都是生活中的烦恼,使人无法真正地领受人生的美好和安祥。

    当然,佛教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对烦恼的对治,它把烦恼当做魔鬼。魔鬼的使命就是要破
坏我们人生的正常进程,使我们感觉到痛苦和烦恼,而永远摆脱不了。佛教就是专为那些认
识到了痛苦而想要摆脱的人设立的,觉得生活很苦却又不想摆脱的人是没有办法的。怎么能
够将让我们感觉到烦恼的东西消灭了,叫做釜底抽薪,大家自然就不会再烦恼了。

    所以,佛教教人认识到构成世界万物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都是空的,也就不会执着了。
心中没有了无明的烦恼,身体便能够住在清凉无欲的世界里,便是那“安禅何必需山水,灭
却心头火自凉”的意思。当我们烦恼的时候,就好像处在那水深火热的苦海里,一刻都不能
安祥地生活;有的人厌世,甚至会走上自绝于人世的道路。但是,如果真地没有树立起正确
的人生观,即使是自杀了,也照样会摆脱不了烦恼的。

我们的心灵本来是自在而无拘无束的,初生的赤子是那么地无忧无虑,让人羡慕。但到
成年之后,却因为社会后天对我们的薰陶,使我们自由自在的心灵受到污染,从而不得不去
为了生活奔波忙碌。这样就因为种种营生追求的念头,才把我们的心灵给束缚住了。追求金
钱的,他的心灵就会被金钱所束缚住;渴望女色的,他的心灵就被美女所束缚住;攀缘权力
的,他的心灵就被权力所约束。总之,凡是追求外在物质的人,他们的心灵从来都没有自由
自在过。

    正如唐僧所说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有心就会有烦恼,一个念头就是
十万八千里。孙悟空只要念头一生,就会有烦恼魔难现前。其实,内心若是没有了非分的想
望,不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是自在的。《西游记》中,孙悟空一遇到大灾难便去请观音菩
萨来相救,其实请的就是自己的妙观察智慧,就是要灭去自己心头的妄念。     
        

     
 
 
 中国社会出版社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j编 李安纲 刘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版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 Copyright© 2000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mailto:web@guoxue.com    mailto:yyyinxl@sohu.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