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童子与成人
童子智少,愈少而愈完;成人智多,愈多而愈散。
「述论」
儿童的智慧和聪明少,但越少,他的人格和本质就越完整;儿童初生下来,完
全是先天的状态,叫做赤子之心。没有加上任何的后天污染,所以最纯洁、最完美、
最自在。
《老子》说过:要增长学问,就必须靠日益的积累。婴儿必须接受后天学问的
积累,才能生活在这个充满虚伪和险恶的世界上,所以他所学到的东西都是与他的
本性相违背的。知识和学问固然是由累积而来的,一旦累积的多了,便会成为一种
负担。因为你必须用你所学到的东西来进行判断和选择,烦恼也就随之而生了。
成人的智慧和聪明多,但越多他的人格和本质就越离散。人到了成年,说明他
的学问和知识已经能够使他自己适应这个虚伪的社会了。但是聪明和智慧一多,他
所专注的东西就会很多,便会形成注意力和生命力的分散。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
使他的心力一会儿在此,一会儿又在彼,全都属于外界来支配,而没有一个内在的
主宰和统一。所以《老子》又主张,在这个时候,要修行大道,就必须用日损的方
法。一天一天地减去那些虚妄的见解,从而达到一种去掉聪明而无忧的境界,才能
保持自己完整的人格和本质。
儿童可以在一朵小花或者一片树叶中欣赏到无穷的乐趣,而成年人却无法长久
地的把自己的精神集中在一朵花或者一片树叶上。他做任何事情都会千思万虑,从
来不会像赤子少年那样率性而动,并且从中得到乐趣。如果说真正的智慧是要使人
的生命变得更美好,那么,孩童确实比成人更容易品尝生命的乐趣和人生的滋味。
因为孩童天真单纯,成人却复杂多虑;孩童先天完整,成人后天破损。所以,《老
子》教人“复归如婴儿”,《孟子》教人“常葆其赤子之心”,佛祖要人“应无所
住而生其心”,目的就是要人们把自己的心理或者生命返回到婴儿的纯真和朴素状
态。
这个时候的心态和还没有成年时的心态,在感受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古人说,
顺生便是凡人,逆修可成神仙。只要能够从复杂变成单纯,便是在“损”,在走向
完整。而一个赤子的心灵会失去而走向聪明,但从聪明复归于赤子的状态则就不会
再失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