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陈继儒 编集
李安纲 赵晓鹏 述论
|
|
|
|
|
|
|
|
|
|
|
|
|
|
|
|
108 性情与多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
[述论]
情字从心从青,青春的心理就是情,所以感情之类的事情往往是属于年轻人的。但年轻与
青春的时光毕竟有限,就如自然中有春夏秋冬一样,所以感情也在随着青春的逝去而变化,
而能够保持常青的心理总是很少见的。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但常青的感情却
几乎是不多见的,正因为“情到深处情转薄”。
感情到了深处,也就是说专一了,年轻气盛的时候往往不能够感情专一。感情散布在了各
个方面,或者寄托在了很多的人物身上,就是所谓的多情。感情的总量是有限的,对象越多,
分到每一个对象身上的感情自然就少了。另外,感情是一种执着,执着是对一种希望中的东
西的不懈追求。一旦追求的东西到手,这种执着也就会转移了目标,所以前一种感情又破灭
了。就比如说爱得死去活来的少男少女们,一旦得到了对方,那种感天动地的感情也就淡漠
了。所以,人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那部震撼古今的《牡丹亭》所写的也只是杜丽娘没有得到柳梦梅时的死去活来的爱,等到
真正成为眷属之后,也就没有多少感人的场面了。这一方面是因为痴情最苦,相思最累,而
人们总要去排除。就如李清照那样去不停地寻寻觅觅,结果得到的只是“冷冷清清、凄凄惨
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了不了,所以才继续去“寻寻觅觅”,几番周折,便心灰
意冷,多情自然会成为寡情了。
这情又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思念,因此上很难捉摸,再加上人的生命短暂,环境多变,更使
得见人见不到心,见心又见不到人。所以能由情爱之中得到短暂欢乐的人毕竟是有限的,而
无常迅速,至亲至爱的人也会因为生离死别的摧残而变得冷漠寡情了。当然,那些大有情的
人,比如释迦牟尼佛以及一些宗教的领袖,他们要出家离开自己的父母妻子和人间的伦常,
似乎是很寡情了。但他们的目的是要给整个天下人找到一条解脱痛苦的道路,爱的是天下人,
正是爱到了最深处,最多情,所以才看起来是寡情了。
任性或者是率性而动,是《水浒》中的鲁智深和李逵等英雄好汉的行为。他们的任性是任
从自己的本质和个性,这个本性也就是宗教所谓的佛性或者良心,不是后天的物性和欲望。
《水浒》中的人物也许都有些欲望,唯独是鲁智深和李逵等没有欲望。他们的本性并非是要
放肆自己的物性,而是直观本性而顺随自然。人性在没有受到外界诱惑之前,原本就是天真
淳朴的,自由快乐的。然而,因为种种物质欲望和名位利益的牵挂,知识聪明的分别,所以
这个本性很容易受到污染和蒙蔽。这就是《三字经》上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
相远”。
虽然后天习性会蒙蔽这种先天本性,但它却并没有失去,正如佛经上说的“一阐提人皆有
佛性”。即使是那些恶贯满盈的人,也照样心中埋藏着先天的本性。在人们摆脱了物质欲望
的拖累,忘却了尘世的劳烦时,它又会炯然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也就是所谓的“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鲁智深和李逵等都是杀人如麻的刽子手,但却抱着一个杀富济贫的目的,天性
不泯,所以最后鲁智深竟然还成了佛果!因此,率性而动的人仍然不失人的本性,而那些放
肆于美酒声色、泯灭了天良的人,却因为留恋物欲而迷失了本性,毁灭了进步的种子。
|
|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
|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主 j编 李安纲 刘厅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