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陈继儒  编集
李安纲 赵晓鹏  述论

目 录

 
     
 





 
 

 

 
     
  107 好丑与贤愚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

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
 [述论]
美和丑本身并没有什么分别,也没有一定的标准,关键要看各人自己的喜好而定。人人都

喜欢美,自然就会厌恶丑,美与丑也是相反相成的一对矛盾体。没有了美也就没有了丑,有

了丑才能显出美,同样有了美才会显出丑。美与丑的同时出现,才使我们这世界和社会显得

丰富多彩了。就如同自然界有白天和黑夜一样,如果纯粹是白天或者完全是黑夜,那将是多

么地单调和乏味呢!如果我们对待事物的美和丑太过于挑剔了,专要选择美的,那些丑恶的

东西又该留给谁、怎么办呢?这就人为地形成了竞争与痛苦,而且世上也没有几件事物是我

们能够接受的了。

老子说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时候,那么天下就要有丑恶的了。也就是说善

恶与美丑原本都是相对的,本来都是正常的,没有什么丑的和美的区别。只是我们人类有了

分别的念头,有了贪婪的欲望,有了爱美厌恶的心理,所以才会有选择和烦恼。如果你执着

于自己所相信的美,而不能够接受整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和现象,那便是与万事万物没有办法

相互契合了,从而经常处于一种格格不入的状态。没有办法适应自然的人,只能被自然所淘

汰。所以,还是应该把好丑心放得淡一些。

同样地,对于贤明和愚蠢的分别也是如此。社会之大,无奇不有;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完全相同的东西是没有的,不同才是正常的,有圣贤自然会有愚蠢。这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谁也改变不了。但有些人就是看不惯那些所谓愚蠢的人,只愿意与所谓的圣贤相来往。然而

孔子教人却要不分愚蠢、贤明和不肖,目的就是要以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

  无论是谁都是可以得到觉悟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就是佛教的人生观。从众生的角度

来说,人人都可以使本有的佛性得到开发而觉悟成佛;从他人的角度来说,对待人人都必须

平等相看,从而培养出自己的平常心来。倘若是只接受那些贤明的人,而摒弃所谓愚蠢的人,

岂不是使贤者愈贤而愚者愈愚吗?普天之下, 又能有几个人能够成为他人眼中的圣贤智者呢?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就是要说明不要有贤愚的分别,过分地尚贤弃

愚,肯定要与大多数人疏远,从而变成孤家寡人一个了。

  真正的君子行为处世,应当是心中明白那些好丑、美恶、贤愚的道理而外表却给人以浑厚

涵容的德行,便能够使美好的人心理得到平衡,丑恶的人也能够得到心理的平衡,包括那些

美好和丑恶的事物也都得到了正常的评价;使贤明的人得到了利益,那些愚蠢的人也同样能

够得到利益。这才是君子参赞宇宙造化,有助万物生长的德行。

  所谓心中精明,就是要知道宇宙人事的得失实际,而外表浑厚则是无论好丑、美恶、贤愚

等全盘接纳,不加分别。这样以来,那些贤明而骄傲的人就会谦虚下来,愚蠢而卑贱的人也

会聪明起来,各自都获得了自己的利益。就像阳光和空气水分一样,给宇宙万物带来了生命,

却丝毫不去有什么分别。既映照滋润着园中的牡丹,也同样映照滋润着原野的小草,使天下

草木皆欣欣向荣,这才是大自然的好生之德。



 
 
 中国社会出版社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j编 李安纲 刘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版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 Copyright© 2000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mailto:web@guoxue.com    mailto:yyyinxl@sohu.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