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马民书 述论
|
|
|
|
|
|
|
|
|
|
|
|
|
|
|
|
132财位与年子
无财非贫,无学乃为贪;无位非贱,无耻乃为贱;
无年非夭,无述乃为夭;无子非孤,无德乃为孤。
[述论]
没有钱不算贫穷。明朝黄姬水编纂的《贫士传》,第一篇是《披裘公》。说的是春秋时
代的一位穷苦百姓,夏天五月,还是披着件破羊皮,靠着打柴度日。
有一天,他背着柴草过路。路上有别人遗失的金钱,他看也不看就过去了,并且对喊他
快给“遗金”的人提出了严肃批评。这位披裘公,人穷志不穷。因此,黄姬水的叔父黄省曾
在此书“后序”中称颂道:
此盖贫于财而富于德,空乏于一朝而优崇于万世也。
确实,披裘公十分贫穷,没有财产,但他的思想品德却很富有;他在生活上很艰难,在
道德品质上却可流芳百世。
而那些没有学问、人格低下的人,由于缺乏心灵世界,弱水三千,而不得一瓢饮。即使
拥有充裕的物质世界,也不会感到满足;即使富可敌国,亦是贫困。当今,一些大款在歌厅
比着哄抬点歌费,甚至比着烧毁人民币,即是贫困之典型。
贱是人格低贱的意思。人是否有价值,人格是否高尚,并不在人的出身门第、等级高低、
权力大小。有人热衷于官场,一心想做官,做大官,认为唯有当权做官才会有尊严、有价值
。确实,权力具有尊严性,但权力不等于人格。如果他们心数谋私、滥用权力、贪赃枉法,
那就会受到千夫所指,受到法律惩处,绝不会有人格尊严。
有人认为,只有获得社会地位、荣誉、名望,才有人格的尊严。确实,荣誉、名望是群
体、社会对自己的尊严的确认,人希望自己能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荣誉、名望本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如果以不道德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即使侥幸成功,卑鄙的道德形象也使他
不会有人格尊严。
人的尊严与人的羞耻心、过失感紧密相关。羞耻心、过失感是社会有关价值原则、行为
规范向个人内化的产物,它犹如人格的守护神,对人的思想行为起着自我控制、自我监督、
自我调节的作用。人一旦发现自己违背社会有关准则、规范,或自己尚未尽到应尽的社会责
任和义务,就会感到羞耻、内疚、惭愧和悔恨。这是人之所以能够进行自我反省的心理基础。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名望,固守错误,不愿作自我批评,
那自然难有威望和尊严。有的人错事太多,坏事做绝,不敢作自我批评,自然也难以找回尊
严。有的人则毫无羞耻心、过失感,他们伤害别人而不知内疚、后悔,对别人的指责、批评
麻木不仁,泰然自若,执拗顽固。这种人无异于自我毁灭,自然毫无什么尊严可言。
人的生命,并不在寿命的长短。藏克家诗云: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
此中哲理,自不必多言。古来人瑞多矣,但是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虽生犹死。颜
渊早死,至今犹为人称道,称为“亚圣”,可说已经活了数千年而不为过。其他如孔子述而
不作,孔教至今犹行;司马迁著《史记》,千古学人无不神往等等。这才叫做长寿。
而有子无德者,子亦弃之而去;有德无子,非其子亦亲近爱戴。如周恩来虽无子女,但
万民爱戴。此即所说的无子非孤,无德乃孤。
|
|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
|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主 j编 李安纲 刘厅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