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王永彬 原著
      马民书 述论

目 录

 
     
 





 
 

 

 
     
        115为君子与做小人

    才觉己有不是,便决意改图,此立志为君子也;
    明知人议其非,偏肆行无忌,此甘心做小人也。


    [述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天地之间的每一个人,都有程度不同的缺点和不足。但是,基于
各自的素养与境界有别,不同的人对待自己的缺失的态度也相差甚远,因此便有“君子”与
“小人”之分。

    “君子”不但能够“蹈大义而弘大德”,而且善于发觉自身的“不是”,及时予以更改,
即所谓“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知过善改者,
不言而喻,其志定在必夺“君子”之名实。而明知人之所非议、所憎恨而执意肆行者,自然
是甘做人格卑鄙的“小人”无疑。

    “人”字是由一撇一捺构成的,本无高尚与卑鄙之别。然而,因不同的人对待自己的缺
点,甚至错误的不同态度,就必然产生“君子”与“小人”的界定。其缘由即在于,一个人
的缺点错误不仅会阻滞其本身的成长进步,而且还会对他人、群体乃至社会造成严重的损害。

    譬如,战国时期的赵国国君,因失察于人又刚愎自用,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大将
与秦国作战,结果使得40万赵军被俘后又被活埋,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南北朝时的前秦皇帝
符坚,因不听智谋忠直之士的劝诫,一意孤行,又拙于用兵,结果使80万大军竟毁于一旦。

    赵括、苻坚之所以成为兵家及后人的笑柄,并不仅仅在于他们的惨败,而主要在于他们
的“明知人议其非”,却“偏肆行无忌”。镜可照人却不可自照,目能鉴别人,却不能鉴自
身。凡是明智之士,不但不讳疾忌疾,而且还常常鼓励、约请他人举己之“不是”,揭己之
所非,并诚心实意更正改过。正因为“君子”能够“谢过以质”,所以有“君子之过,不害
其为君子”的说法。同时,正因“小人”总是文过饰非,甚至对其“过”、其“非”充耳不
闻,视而不见,才导致自败,以至于害人祸国。

    古人说:“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
人;若贵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陆挚《陆室今集》)“人之憎我也,不呆不知也。”
(《战国策·魏策》)一个人有缺点过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这些缺点过失的讳莫如深,
执不悔改。

    俗话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被人非议固然令人难堪,但是,只要
能正确认识、对待他人的非议,闻过即改,便不失为品质高尚者。倘若“任人评说”,依然
我行我素,则其害则大焉。

    古人十分讲究“内修”。而“内修”的,首要便是“内省”。“内省”的基点,就是对
自己的过失,缺点的自觉审察,自觉矫治;对未流于外的内疾涤除于萌芽,对已形诸于外的
过错及时改正,设法阻遏其流播,减除其消极影响。由此,便可以循序渐进,步入高洁的人
格境界。   
    
    
 
 
 中国社会出版社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j编 李安纲 刘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版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 Copyright© 2000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mailto:web@guoxue.com    mailto:yyyinxl@sohu.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