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马民书 述论
|
|
|
|
|
|
|
|
|
|
|
|
|
|
|
|
060种田人与读书人
种田人,改习尘市生涯,定为败路;
读书人,干与衙门词讼,便入下流。
[述论]
中华民族古有安分守己的训言,今有恪尽职守的教诲,均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而
著称。否则,心猿意马,朝秦暮楚;一曝十寒,虎头蛇尾;想着碗里,望着锅里。这山望着
那山高,终将前功尽弃,难成大事业。可见,干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
能好高鹜远、想入非非。不然的话,就好比泥土工揽上了瓷瓦器活,份内的工作不愿干,份
外的事情又干不了。或者是“占着茅坑不拉屎”,必定为人们所嗤笑。古往今来,种田者是
也,求学问者亦是也。
在过去的农业社会,只要家里有一亩田,总还可以衣食无缺,养家活口。而钻营商场就
不同了。商场如战场,得失差别甚大。一个种田的,一不明商场利害,二不解人情世故,三
没有社会关系。若不专心务农,而与人在商场上争名逐利,往往是失败者居多。搞不好还要
变卖祖产,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
俗语说“商场无父子,胜败天注定”。凡投资做生意者,也许今天身无长物,明朝却摇
身一变而成为暴发户。但商场失意,血本无归,倾家荡产者也不乏其例。这种起伏不定的场
面,不是质朴的种田人所能明了和驾驭得了的事情。
古人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己不知彼,怎么可能在商场上立足呢?不如守
着一亩方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如此反而能守成。何必以
“世代不竭之食”,去换取“商家一日之富”呢?
读书人理应知书达理,讲的是“明是非”、“辨义理”。而衙门讼师则是以犀利的言词,
巧辩的口舌,为人争取胜诉。有时,为了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免不了巧言诡辩、强词夺理;
有时,迫于上司的压力或受“枕边风”的煽惑,要昧着良心讲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也有
的,因“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故意颠倒黑白,卖弄是非,制造假象;更有甚者,心黑手
毒,明索暗宰,置党性、国格、人格于不顾,“吃了原告吃被告”,哪边“风”大哪边倒。
等等,这些令人悚然的行为,既有悖常理,又有违圣贤之教,与忠厚读书人的本性格格不入。
所以,古人告诫读书人,还是尽量不涉嫌衙门词讼之事为好,以免遭受“跳入黄河也洗不清”
的不白之冤,或蜕化为“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下流之辈。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我们看待事物的观念也
需要随之更新。面对世纪之交,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科技含量越来越大的今天,
如果没有时代的紧迫感,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其结果必定被社会所淘汰,而成为时代的落
伍者。
为此,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种田人未必不可以改经商做生意;读书人也并非不可以当
律师。当今社会第二、三职业已不再是什么新名词;农民进城当老板也多了起来,见者不怪;
“跳槽”转轨之事可谓司空见惯,而缺少高智商的律师也难以运筹帷幄于错综复杂的宗宗案
卷之中。对此,我们关键是要牢记自强、自立、自省、自警的醒世警言,内强素质,外树形
象,审时度势,洁身自好。只有这样,才能“出污泥而不染”,做一个顺应时代洪流的弄潮
儿。
|
|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
|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主 j编 李安纲 刘厅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