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王永彬 原著
      马民书 述论

目 录

 
     
 





 
 

 

 
     
  052鉴吉凶与防细微

不镜于水,而镜于人,则吉凶可鉴也;
不蹶于山,而蹶于垤,则细微宜防也。


[述论]
 一代明君唐太宗,在名相魏征死后,曾叹息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已去,“吾失一镜矣”!事实也的确如此。
唐太宗开明聪睿,从善如流;魏征则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规谏,可谓是高山流水,相得益彰。
但自魏征一去,再无魏征,一镜之失,怎不令唐太宗痛惜?!

    每个人的阅历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躬行,也不可能对每一件事皆能洞察入微,
明了于心。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要“以人为镜”,以他人的言行得失,经验教训来审视自
己,衡量自己,“见贤思齐”,“吾日三省吾身”。术业有专长,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即
使在某一方面不如自己者,却可能在其它方面有胜己之处。

    特别是在分工愈来愈细、术业日趋专攻的今天,要想准确地判别是非,裁定事物的取舍,
把握事物的趋向,就必须善于利用“人镜”。时常检点自己,把他人的清言懿行,成功经验,
失败教训等作为有益的借鉴,从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相对高精度的论断吉凶,避凶趋吉,
远祸就利,从而少走弯路,走捷径实现人生的价值。

    物有三六九等,人有三教九流。“不镜于水,而镜于人”,是因为水无常形、因势而流,
不能客观的映照人的优劣得失。而人也有忠奸之分,君子小人之别,因而,在选择“人镜”
的同时,还应作细心分辨。

    《战国策·齐策》里有一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说的是,邹忌本来没来诚北的
徐公美貌。但是,“吾之妻私我,吾之妾畏我,吾之客有求于我”,所以大家都说邹忌比徐
公长得漂亮。

 这就告诫人们,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作为“人镜”的。真正的“人镜”应该像魏征那样,
刚而无欲,豁达中正,心底无私,肝胆相照。否则,己所不察,人而媚私,就达不到“吉凶
可鉴”的目的了。

    虽然明镜可以照形,人镜可以避凶,但要长立不败,还必须加强自身明察判断、谨小慎
微的锻造。譬如爬山,人们往往安宁于险峻,而出祸于平地,就是因于细微处疏忽大意所致。
古人说“秋毫不小其小”,愈是细小的东西愈不能轻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星火可
以燎原,小错可以酿成大祸。

    所以,“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未形”(司马相如《上书谏猎》),防患于微,
居安思危,才能够趋吉就利,减少损失,完善人生。

    “风起青萍之末”,任何祸害的发生都是有迹可察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但应“慎微”,
而且要善于“识几”,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问题,提高警觉,防微杜渐。越是细小的祸源,越
不可掉以轻心,真正做到“未雨绸缪”,避凶祸于未然。


 
 
 中国社会出版社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j编 李安纲 刘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版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 Copyright© 2000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mailto:web@guoxue.com    mailto:yyyinxl@sohu.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