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吕坤 原著
李安纲 赵晓鹏 述论
 
     
 
 
 
 

 

 
  

   

 
      173 制欲与无欲

 
三氏传心要法,总之不离一静字。下手处皆是制欲,归宿处都是无欲。是则同。

[述论]
  儒、释、道三家传授心性的根本大法,总括起来不离开一个静字。入手的地方
都是要降伏自己的欲望,归宿的时候都是一个没有欲望。从这一点上来说,三家都
是相同的。

  人的生命中,肉体的疲劳,可以通过休息来得到调整和恢复。只有精神和心灵
上的空虚与无聊,是无法通过肉体的休息来恢复和调整的。因为幸福与烦恼只能是
一种心灵上的感受,也只有通过心灵的调整才能够得到。

  儒家讲正心诚意,存心尽性;道家要求一心一意,修心炼性;佛教则要明心见
性,心一境性。都是要从心灵入手,来调整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使自己摆
脱烦恼和痛苦,走向幸福与欢乐。而烦恼的根源在于糊涂,糊涂之后就会贪婪于外
在的物质享受和种种欲望的满足。人的欲望是永远也无法满足的,所以烦恼与痛苦
也是无法摆脱的。要想真正摆脱烦恼,就必须去掉自己的执着心和贪婪念。这个方
法就是静。

  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异常丰富的宝藏,那就是自己最深层的心灵。它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它就是自然和宇宙。要与自然和宇宙相互沟通,就必须泯灭掉欲望。就
像在地震中是无法将门户打开一样,我们在躁动的时候,是无法将自己的心灵宝藏
之门打开的。所以,佛教要讲究禅定、瑜伽、念佛、参禅等,道家要坐忘、心斋、
打坐,儒家要静坐、安心、诚心。也就是说,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够消灭欲望。也
只有消灭了欲望,才能够开发自己的心灵深处。

  欲望的消灭,会使心灵进入绝对的自由状态,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
不逾矩”以及对“大同世界”的描述,也是佛家所说的极乐世界和道教所推崇的神
仙境界。

  也就是说,所有的宗教修行,都是要达到那种无欲自在的境界。从这一整个的
过程来说,开始修行的时候,是从消灭欲望入手的;修行的结果,便没有任何欲望
了。无欲则刚,无欲则乐,无欲则长寿,则自由。在这个角度上,儒、释、道三教
都是相同的。
 


     
  
 
 
 中国社会出版社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j编 李安纲 刘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版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 Copyright© 2000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mailto:web@guoxue.com    mailto:yyyinxl@sohu.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