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吕坤
原著
李安纲 赵晓鹏 述论
|
|
|
|
|
|
|
|
|
|
|
|
|
|
|
|
114 收放心与追放豚
收放心,休要如追放豚。既入笠了,便要使他从容闲畅,无拘迫懊恼之状。若
恨他难收,一向束缚在此,与放失同。何者?同归于无得也。故再放便奔逸不可收
拾。君子之心如习鹰驯雉,搏击飞腾,主人略不防闲。及上臂归庭,却恁忘机自得,
略不惊畏。
[述论]
收拾自己放逸在外的心灵,千万不要像那追逐放逸在外的猪儿一样。既然已经
把它捉进了牢圈,就要使他从从容容地,感觉到悠闲畅快,而且还不能有那拘束压
迫、懊悔烦恼的状态。若是只恨它放逸而难以收伏,便一直把它拘束捆缚在这里,
那就与放失在外没有了任何的不同。为什么呢?就因为那也一样地没有任何收获。
所以等再次放它出去的话,它便会奔走逃逸而更加不可收拾了。君子的心灵,就要
像那教练雄鹰和驯导野雉一样,任由它们搏击飞腾,主人却一点也没有防范或者阻
拦它们的意思。等到它们上来到了臂鞲上或者回归到庭院中的时候,却是那样地悠
闲自在,忘记了重重的机关与险诈,一点也不会惊恐畏惧。
《孟子》提出要“收放心”,竟然成了儒家完善人格、修炼心性的准则。但是
怎么样才能够收拾放心呢?心灵在外放失已经多年了,他已经不认识自己的家门了,
所以只有把放失在外的心灵收拾回来,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格与境界。
《西游记》中的那个石猴,因为心灵福至,所以会带领着一群猴子去寻找本源,
竟然找到了那个心灵的源头水帘洞,认识了那个家园。后来,唐僧到西天取经,首
先要做的就是收拾放逸在外的心灵,那就是第14回所写的“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心灵归了正,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所形成的六个贼:眼看喜、耳
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等也自然就无踪无影了。
孙悟空是人自己的心神,必须居住在心窝里,才叫神守于舍。第76回的回目
就是“心神居舍魔归性”,只要心中元神回归本舍,则万千妖魔都会束手就擒。所
以,孙悟空有个钻人肚子的本事,那就是心神要回归自己的心窝。而且一旦心神安
在了心窝里,什么事情也都就好办了,什么妖魔也都就服服贴贴的了。可见,人们
之所以有磨难,是因为心神在外,三心二意。唐僧与孙悟空的魔难,其实都是自己
心中的烦恼。心神不在了,烦恼便油然而生;心神居舍了,烦恼便被赶退了。
但是,束收心猿也不能太急太牢了。唐僧只要逼迫悟空做事,或者是要念那
《紧箍儿咒》,要么是贬退心猿的时候,他自己一定会遇到灾难,就是收心太急的
原因。等到唐僧不再提那《紧箍儿咒》了,悟空也感到心灵自由了,他们也就到达
西天佛土了。因为心灵有一毫的不自在,都不是修心的目的。放松不好,收束不好,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自己无所不在,无挂无牵。
|
|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
|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主 j编 李安纲 刘厅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