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学研究集成   吴熊和   主编

 

吴熊和

    从唐曲子到宋词,是千年词史上的辉煌时期。词在唐宋时代,本是一种诉诸视听的音乐文艺。词的兴起和繁荣,都与歌妓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词与歌妓的关系,为词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就此可以深入考察有关词的社会文化背景,并检讨已往词学研究中若干深层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观念拘囿,唐宋词与歌妓的关系,一直未予充分关注,缺乏全面系统的探讨,致使词学领域中存在着不少疑点、难点和空白点。李剑亮
同志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围绕词与歌妓的关系展开多方面的研究,业已取得初步成果。作者广泛占有材料,从大量事实出发,解答了本论题中的一系列应有之义。诸如歌妓在词乐结合中的中介作用,词人与歌妓的交往,歌妓与词的创作、传播及其风格特征等问题,除了进行详实的论析,还提出了一些创造性的见
解。举例来说,过去,人们只从传统道德观和伦理观来观照词人与歌妓的交往,视其为批判的对象;对那些与歌妓交往密切的词人如温庭筠、柳永等往往不
问青红皂白地冠之以“无行文人”、“浪子词人”之名。李剑亮同志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据文献史料,全面考察词人与歌妓交往的方式、内容、性质和作用,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文化意义和文学价值。又如,词的风格特征及其成因,过去很少考虑词作为音乐文艺所特有的娱乐功能与交际功能,很少考虑作为词人合作者和词作演唱者、传播者的歌妓的作用。这是仅仅把词视为一种书面文学的传统的缺憾。李剑亮同志既遵循文学风格的一般的形成规律,更从唐宋词的自身实际出发,认为导致词风长期保持“婉约”本色的原因,也与歌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词人无疑是词的“创作主体”,但在许多词作中,“创作主体”、“接受主体”和“传播主体’)三者往往结合在一起,出现了所谓的“主体转移”特殊现象,词的情感内涵、语言色彩力求符合歌妓的身份、口吻、情趣和心理,因而词的艺术风格就极其自然地趋向婉约。这对作为音乐文艺的唐宋词来说,是一普遍现象。这一结论, 对于研究词体、词风来说,是富于启发性的。近年来,从文化史的角度研究诗学词学,已经相当活跃,出现了一些为人注目的著作。本书也是把文化史研究与词学研究结合起来,为此作出了可喜的尝试。李剑亮同志正当盛年,勤奋好学。希望本书闻世后,并世方家,不吝指教,使本书在材料、论点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

                                           1996年10月于杭州大学

目   录


绪论

第一章 唐宋歌妓制度概述

第二章
 

  第一节 唐以前的歌妓
  第二节 唐代歌妓制度
  第三节 宋代歌妓制度
  第四节 唐宋歌妓的群体特征
  第五节 唐宋歌妓事略

第二章 唐宋词人与歌妓的交往

  第一节 词人与歌妓交往的方式
  第二节 词人与歌妓交往的内容
  第三节 词人与歌妓交往的性质
  第四节 词人与歌妓交往的作用

第三章 词人与歌妓交往心态的个实分析:以柳永为例

  第一节 与歌妓交往的复杂心态
  第二节 满足词人情感和精神的追求
  第三节 激发词人创作的动力

第四章 词为歌妓应歌而作

  第一节 应歌之词的创作背景:歌妓乞词
  第二节 应歌之词的内容特征:歌妓情结
  第三节 应歌之词的特殊标记:歌妓代称

第五章 歌妓与词的实用功能

  第一节 词人的生活情趣
  第二节 词的四大实用功能
  第三节 歌妓与词的实用功能

第六章 歌妓在词乐结合中的中介作用

  第一节 词与音乐的结合需要歌妓作中介
  第二节 歌妓具有充当中介的条件
  第三节 歌妓在词乐结合中的作用

第七章 歌妓与词的传播

  第一节 词的两种主要传播范式
  第二节 词籍对词的传播具有双重作用
  第三节 歌妓在词的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第四节 词的传播效果的综合分析

第八章 词的主体两重性与词风特征

  第一节 词的创作主体
  第二节 词的创作主体向歌妓转移
  第三节 主体转移后的词风特征
  第九章 歌妓自身的创作活动
  第一节 真情假意皆成章
  第二节 抒情实用双动机

第十章 歌妓对唐宋词的负面影响

  第一节 词人创作态度的随意性
  第二节 词作内容的色情倾向
  第三节 审美意识中的病态趣味

第十一章 对传统词学理论中“歌妓误区”的反思

  第一节“尊体意识”中的误区
  第二节“以词论人”的评判误区
  第三节“豪放”与“婉约”的评价误区

引用书目

后记

 

 
 
 
 

网页:静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制作 Copyright© 2000

    mailto:web@guoxue.com mailto: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