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国古话说"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朝夕相处的人尚且各不相同,何况远隔重洋,在
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呢?事实上,就是同一个人,
从不同的角度和眼
光来看,也全然不同;中国古代诗人苏轼(1037-1101)早就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
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个封闭的自我是不可能真正 认识自己的;一个封闭的民族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从而得到发展。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就是说,只有参差不齐,各不相同的东西,才
能取长补短,产生新的事物,而完全相同的东西聚在一起,
则只能永远停留于原有的
状态,不可能继续发展。因此,孔子一贯强调必须尊重不同,他说:"
君子和而不
同,小人同而不和。"有智慧的人总是最善于使不同的因素和谐相处,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各自的特点,使之成为可以互相促进的有益的资源,这就是"和"。
要保持独特之处,就必须从每一个人自己的人生体验出发,而不是从已经形成的概
念、体系出发。中国古人认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时间里,
个人在不同的时间
里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一种"情景",这种"情景"随个人的心情,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以
及周围景物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作为主体的人的体验,
外在的一切就不能构成意义
。中国著名的哲学家王阳明(1472-1529)提倡"心外无物"。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指
着谷中花树问他:"此花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中亦何相关?"王阳明说:"
你未见
此花树时,此花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花不
在你的心外。"(<<传习录>>)内在的"情"与外在的"景"相触相生,就产生了独特的生
活体验,构成了人的存在。
我们编写这套丛书的动机就是想突出不同文化环境中个人的体验和差异,
并期待
在这一过程中,遥远的地域环境、悠久的历史进程、
迥异的文化氛围都会从这些体
验和差异中由内而外地弥漫开来,相互点染。中国和法国远隔重洋,但两国的文化都
被公认为是历史悠久、富有情趣、各具特色的。因此,
我们首先选择中国和法国作
为"远""近"的两端,进行跨洲际、跨文化的普通人的对话。
每一本书由一位中国作
者和一位法国作者就同一主题同时撰写,
试图把两处全然不同的普通人的生活体验
联结在一起,达到互相参照和沟通的目的,这种设计无论在中国还是法国都是第一
次。令人高兴的是这一设计在中国和法国都引发了许多年轻人,
一如年长者的兴趣。 以后的各辑将会陆续出版。
另外,我们也希望这是一套供你欣赏,能为你提供美好心情的小书,
因此文笔力求亲
切活泼,版式也力求精巧玲珑,以便你在车上、船上、临睡时、等待时都可以得到阅
读的愉悦。孔子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孔子赞美的超越于功利的纯美
的享受,也正是我们所想奉献给你的。
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法国人类进步基金会、
欧洲跨文化研究和中国上海文化出
版社的支持,没有他们,这个致力于普通人之间的文化沟通和了解的、
面向未来的
“创举”就不会有实现的可能。
乐黛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