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的前兆
赵简子
中学上历史课时,将“三家分晋”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史学大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也独具慧眼地以“三家分晋”开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不过富有深意的是,司马光在随后对此事展开的寻源溯流上,却是由两件不起眼的小事谈起的。
当时晋国公室衰微,四卿掌权。四卿中的智氏和赵氏都面临着选择继承人的困惑。智宣子打算立小儿子瑶为后,家臣智果道:“立瑶不如立宵。诚然,瑶有五个长处为人所不及,一是相貌英俊,二是骑射高超,三是多才多艺,四是能文善辩,五是刚毅果敢;但瑶却缺乏仁爱之心,只这一个缺点便足以致命。如果立瑶为后,智氏家族一定会毁在他的手里。”可惜智宣子没有听劝,还是立瑶为后。
相较而言,赵简子无疑明智得多。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他也正为究竟立谁为后而犹豫,但他并不急于定度。他将两枚竹简分别交给两个儿子,让他们认真诵读上面写的训戒之辞。三年之后再行考查,伯鲁支支吾吾,答无所出,连竹简也不知丢到哪儿去了;而无恤非但对答如流,竹简更是随时带在身边,见父亲询问,立即从袖中取了出来。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贤于伯鲁,便立无恤为后。
智宣子所重的是才,赵简子所重的是德,两个截然不同的选择,注定了两个家族截然不同的命运。智瑶继位后是为智襄子,骄横跋扈,欲取欲求,要了韩魏两家的土地不够,又要赵氏的土地。此时无恤已继位为赵襄子,他断然拒绝,坚守晋阳,誓与智氏相持到底。两位襄子的决战最后以赵氏密结韩魏攻灭智氏而告终,从而为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来源:国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