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zhaominli

赵敏俐

生年:1954年
籍贯:内蒙赤峰人
职务: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
专长: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中国古代诗歌、中国现代学术史


生平简介

  赵敏俐,男,1954年生,汉族,内蒙赤峰人,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3月考入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1982年1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时考取该校硕士研究生,师从伍心镇教授,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1984年底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时考取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文学史家杨公骥教授,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1987年12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从1987年12月至1994年3月,任青岛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1994年晋升教授。1991年评为山东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山东省八十年代优秀毕业生,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5年被授予青岛市跨世纪青年学术、工程带头人称号。1997年3月调入首都师范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跨世纪人才,1999年被评为首都师范大学首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首批创新拔尖人才。2006被评为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属高校首批高层次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2001年3月起),国家级重点学科――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负责人,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日本广岛大学客座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中国文学学科评审委员会成员。

  自1987年12月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与科研活动。多年来坚持本科生教学,主讲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基础课,开设《汉代诗歌研究》、《诗经楚辞研究》、《史记研究》、《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等多门选修课。199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0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为研究生主讲的课程有《诗经楚辞研究》、《诸子散文研究》、《两汉诗赋研究》、《魏晋六朝文学研究》、《国学研究》、《史传文学研究》、《文学研究方法论》、《中国古代歌诗研究》等。

  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1998年主持承担的教育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高师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其成果《高师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方案》,2001年获得北京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名著半小时》,2002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一等奖。(教育部、新闻出版署)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史料库》,2004年12月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市级二等奖。(以上获奖本人署名均为第一)

  科研主要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中国古代诗歌、中国现代学术史,在先秦诗歌、特别是汉代诗歌研究方面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近年来的主攻方向是运用艺术生产的理论进行中国古代歌诗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2003年版曾有介绍。曾先后承担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山东省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项。出版过《两汉诗歌研究》、《汉代诗歌史论》、《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先秦君子风范》、《周汉诗歌综论》、《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研究》、《文学研究方法论》、《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等学术著作,《中国诗歌通史》主编兼汉代卷作者,此外还与人共同主编了《中国文学通论·先秦两汉卷》(第一主编)、《国学备览》(第一主编)、《先秦大文学史》(副主编)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英文版)、《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史》、《文献》、《光明日报》、《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成果出版或发表后,曾在《人民日报》、《文学遗产》、《中国图书评论》、《香港大公报》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文摘》、《中华诗词年鉴》、《中国文学年鉴》、《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文摘》等多家报刊、杂志、书籍上有过书评或介绍,在《新华文摘》上有全文转载和论点摘编,在《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0余篇。其科研成果先后获得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3等奖、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3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2、3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2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