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拿什么来诠释?
社会担当:最高的体现
近年来,一个概念频频出现在公众面前:公共知识分子,其标准为: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起社会责任,追求国家社会乃至人类的进步,是师德的最高体现。
自2005年开始,“政右经左工作室”每年都会推举当年度富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在这些名单中,我们不难看到著名学者和教授:张五常、郎咸平、汪丁丁、贺卫方等。
前不久,北大法学院贺卫方教授因方舟子打假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面对方舟子对贺卫方“二十年不发表论文”的质疑,曾经师从贺卫方的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仝宗锦在网上搜索出了贺卫方过去20多年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部分论文目录,包括贺卫方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外法学》等刊物上发表的28篇文章,并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教授在其论文和著作中对贺卫方学术成果的引用”回应了方舟子“随笔、演讲稿不能算论文”的指责。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先生发表言论称:“有人攻击贺卫方,我非常困惑。100篇所谓论文也比不上贺卫方为捍卫法治而写的一篇文章或感人至深的书信。”方舟子本人也表示,他并不否认贺卫方近些年来在普法工作和传播民主思想方面所具有的社会影响,这些工作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