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子

姓名:名丘,字仲尼,后世尊称为孔子
生卒:公元前551年~前479年
朝代:春秋
籍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
评价: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门人

  【孔门十哲】孔子门下最杰出的十位弟子,依次是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赐、言偃、卜商,合称“孔门十哲”,语出《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七十二贤】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学有所成、才德出众者七十二人,史著其名,得以配享于孔庙,合称“七十二贤”。七十二实为约数,见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者七十七人,加上见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等书中人数,近八十人。

  孔子(前551~前479),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在弟子中,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教学目的,是传授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宰我、子贡;政事:冉求、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

  由于孔子在讲学中,所下的功夫已达到无以揽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师呕心沥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发自内心的崇敬于老师。他们追随、侍奉、保卫他,他们跟着他一起奔波行道,周游列国,备受艰辛与饥饿而毫无怨言。当有人诋毁孔子时,则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当遇到危难时,则舍身护卫。夫子逝世,弟子们如丧考妣,皆在坟周服丧三年。子贡独守六年。其尊师重道精神,至今仍传为佳话。後人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是当之无愧的。

  孔门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这三千弟子各自姓甚名谁,固然早已不可考。即便是配享于孔庙的七十二高徒,隔着几千年历史遥遥望去,也仿佛仙霭里头看神仙,只能影影绰绰看个大概,没法子毕见纤毫。更兼上古文献辗转流传之中,又难免以讹传讹,将错就错,遂致连这孔门七十二贤的尊姓大名也模糊难辨。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权威资料,可是竟也出入颇大,比如子声在《史记》上叫乐咳,在《家语》上却叫乐欣;子徒在《史记》中叫郑国,在《家语》中却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举,将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子容,在《论语》叫南宫适,在《史记》叫南宫括,在《家语》里,又叫南宫韬了。等等等等,参差处极多。这些一人多名现象,差不多都是拜传刻错误所赐。而且《史记》与《家语》所开列的,都并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记列了七十七个,还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开头。《家语》更是荒唐,题目明明写着《七十二弟子解》,里头开列的,却足足七十六人,最后还又总结说:“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司马迁说“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可这孔门弟子花名册,却不知该折中于谁。今较其两者,以《史记》去孔丘时代相对较近,且以实史闻名;而《孔子家语》虽以“孔子家语”名书,却历来被视为伪书,当作三国时王肃因袭前人书简加以修补编定,相对之下,似不如《史记》足凭。两者相权,遂以《史记》为基础,与《家语》相杂较。司马迁所列这七十七人中,说不得有五个是编外人员,至于是哪五个,就不得而知了。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名,家贫不忧,好学不倦。孔子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颜回大智若愚,“闻一能知十”,在众多弟子中最能理解孔子,一生追随,不离左右,视师若父。他评价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深。”颜回二十九岁头发白尽,四十一岁英年早逝,孔子哭之极恸,痛如丧子,悲呼:“天丧我矣!天丧我矣!”

  闵损(前536~前487),字子骞,鲁国人,小孔子十五岁。以德行著名,深得孔子赞赏。幼时遭后母虐待,其父怒而欲将后妻赶走,闵损反为后母求情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他因后母生了两个孩子,后母若被赶走了,两个孩子就没人照顾了。时人咸称其孝,后世二十四孝故事中亦彰其孝行。闵损守身自爱,“不仕大夫,不贪污君之禄”,品格很高。季代曾派人去请他出任费邑宰,他却要来人替他婉言推辞,并说,如果你们再来强邀,我就离开鲁国到汶上去。

  冉耕(前544~?),字伯牛,鲁国人,小孔子七岁。以德行著名,与颜回、闵损并称,为人端正,善于待人接物。因恶疾早逝,患病之时,孔子前去探望,自牖执其手而叹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悲痛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冉雍(前522~前466),字仲弓,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与冉耕同宗,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其父冉离不肖,“贱而恶”。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但是在季氏“仕三月,虽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复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即说冉雍有帝王之才,这是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极高评价。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所以后世对冉雍的评价甚高。如荀子在他的《儒效》篇中,就把冉雍与孔子相提并论,说:“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即仲弓)是也。”及孔子卒,恐失圣道之传,他与闵子诸贤,共著《论语》一百二十篇。又独著六篇,谓之《敬简集》。自经秦火,书已不存。

  冉求(前522~?),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与冉耕、冉雍同宗,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又称“三冉”。青年时期曾做过季氏家臣,后随孔子周游列国。冉求精通六艺,长于政事,深沉谦退,志在民足,孔子称赞他“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其后,季康子继持国柄,招冉求辅政,孔子欣然曰:“鲁人招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冉求遂回国为季氏宰。鲁哀公十一年,齐师伐鲁,兵临城下。冉求慷慨赴敌,率军击退齐师,立下赫赫战功。战后,季氏问曰:“学之乎?性之乎?”冉求答曰:“学之于孔子”。季氏遂招孔子。孔子返鲁,冉求侍师殷切,朝政之余,必登门受教。然于季氏旅泰山、伐颛臾、用田赋,皆不能救,或反助之。孔子斥之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冉求亦尝婉言以“力不足”告罪于夫子。孔子面折之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虽然,未闻冉求有愠色,师事孔子恭谨如初。孔子晚年,序《易》,删《诗》、《书》,作《春秋》,传道授业,亦不可谓无冉求之力也。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小孔子九岁。出身寒微,幼至孝,百里负米养亲,是历史上二十四孝子之一。好勇力,性伉直,讲信义,重然诺,深具豪侠之气。曾凌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之,乃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是孔门痴儿,孔子容而爱之。自从子路追随左右,无人再敢欺慢孔子,孔子自谓“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子路贴身护卫,屡次救孔子于危难。孔子由衷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长于政事,孔子曾赞其“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后子路为卫国蒲邑宰,治蒲三年,勤政爱民,孔子过蒲,三称其善。卫国政变,诸人皆弃主而逃,子路独仗义而返,终因寡不敌众,被乱刀剁成肉酱。死前犹慷慨而言:“君子死,冠不免。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孔子闻讯大恸,为之不食肉糜。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又称宰我,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长于辞令,以言语著名,乃孔门十哲之一。因昼寝而不为孔子所喜,骂其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於予与何诛!”甚至不无懊悔地道:“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实则宰予深思好问,有独见,敢犯颜,是孔门弟子中唯一敢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孔子提出居丧要以三年为期,宰予反驳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孔子难以辩解,唯有痛心指责:“予之不仁也。”孔子曾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宰予便向孔子提出了一个两难假设:“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意即明知下井必死无疑,到底该舍命救人,还是保全自身。孔子答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言下之意,此问是在愚弄人。虽然孔子对宰予这个刁钻的学生颇多不满,但仍毫不迟疑地将其列为自己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位居言语科之首席,犹在大名鼎鼎的子贡之上。宰予亦对老师敬佩无已:“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端木赐(前520~?),字子贡,卫国人,小孔子三十一岁。据说子贡出生之时,其母梦神赐以宝玉,因取名曰赐。子贡生就异相,山庭斗口,仪表不凡,天性至孝,资禀颖慧,三岁既知人善恶。十八岁时,游于鲁,闻孔子在阙里授徒,心窃景仰,遂执贽往见而受业。他谦逊好学,通达敏辩,深得孔子赞赏,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以言语著名,利口巧辞,长于外交。齐相田常伐鲁,他奉命出使,游说诸侯,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举而动五国之政。孔子周游列国,厄于陈蔡,子贡毅然使楚,引来救兵,终解陈蔡之围。子贡还精于理财,经商有道,“货殖焉,臆则屡中”,家累千金。每出使则结驷连骑,车仆之盛,拟于王侯,所到之处,直可与国君分庭抗礼。时鲁国大夫孙武赞曰:“子贡贤于仲尼。”子贡谦道:“譬诸宫墙,赐 之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视孔子有如日月,自谓不能超过。孔子逝世,子贡独守墓六年,哀丧至极。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是孔门中唯一的南方弟子,被称为“北学中国,南方一人”。言偃以文学著名。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化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赞,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门下有了言偃,我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故言偃又被誉“南方夫子”。

  卜商(前507~?),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以文学著名,与孔子论《诗》,独阐精微,孔子赞曰:“商始可与言《诗》已矣。”在孔门弟子中,子夏不像颜回、曾参之辈恪守孔子之道,而是颇具独创精神和异端倾向。孔子教诲他道:“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子夏任莒父宰,问政,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从孔子的遵遵告诫中,已约略可见出子夏对正统儒学的偏离。子夏对“君子”的理解与孔子所说的“温文尔雅”颇有不同,他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不似坦荡醇厚的儒者,倒似心机深沉的法家了。孔子没后,子夏去鲁至魏,行教于西河,治学严谨,敢于质疑经史之谬误。曾听人言史志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说:“‘三豕’应为‘己亥’之笔误。”读史志者问诸晋史,果然是“己亥”之误。于是名重天下,从学者众,门下人才辈出,如田子方、段干木、李悝、吴起、禽滑厘、商鞅之属,皆受业于子夏,而荀子、李斯、韩非等也俱是其隔代再传弟子。西河学派既传授儒家经典“六艺”,也是法家政术思想的先驱。子夏操守高迈,言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魏文侯以师礼事之,乃许咨以国政。晚年,因哭子丧明,为曾参所责。孔门弟子之有著作传世者,以子夏为最多。相传《论语》即为子夏与仲弓合撰,《毛诗》亦传自子夏,《诗序》即为子夏作,《仪礼·丧服篇》亦传自子夏,《易传》一卷,亦子夏所撰。汉人徐防又有“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之说,更可见他在孔门诸子中地位之重要。

  颛孙师(前503~?),字子张,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小孔子四十八岁。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颛孙师好学深思,在忠信思想上受孔子影响极深,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诲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他卑视道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他与人交往宽冲豁达,喜交贤于己者,主张“尊贤容众”。颛孙师为人宽冲豁达,不拘小节,不计私怨,被誉为“古之善交者”,更兼其勇武忠信,后人称有“亚圣之德”。孔子死后,颛孙师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大戴礼记·千乘》即子张之儒的文献。

  曾参(前505~前435),字子舆,鲁国武城人,小孔子四十六岁。出身没落贵族家庭,为人极孝,幼时去田间除草,不慎弄断了一根瓜秧,其父曾点大怒,举棍将他打得昏死过去。曾参醒转后,为免父亲内疚,强自撑持,弹琴唱歌,以示无碍。孔子闻之不悦,骂他不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道理,让父亲陷于不义不慈之地,实乃大不孝。继母待他极劣,父亲去世后,他孝行越谨,其妻因给继母蒸梨不熟而被其所休。孔子得知后责他不顾结发之情,曾参后悔莫及,遂终生不复续娶。曾参自小随父曾点听孔子讲学,十六岁正式拜孔子为师,并随孔子周游列国。他勤奋刻苦,长于内省,重视仁德,提倡忠恕,深得孔子儒学精髓。他曾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还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不过曾参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孝道思想,他所著《孝经》列入“十三经”,流传至今。孔子死前曾将其孙子思托付于曾参,子思后传孟子,成为影响甚大的思孟学派,对继承及弘扬孔子思想起到了主干作用。

  澹台灭明(前512~?),字子羽,鲁国武城人,小孔子三十九岁。为人敢与去就,轻财重义,据《括地志》记载:一次,澹台灭明身带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从波涛中跃出,对渡船成夹击之势,欲夺宝玉。澹台灭明气愤地说:“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力劫。”遂挥剑斩二蛟于河内,并将宝玉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无吝啬之意。言偃为武城宰时,孔子问他这里可有什么贤人,言偃回答说:“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经言偃引荐,澹台灭明得以就学于孔子。但因他相貌丑陋,孔子颇为嫌弃。澹台灭明受冷遇后,毅然辞别,发奋自强,严谨修行。他南行江淮,结庐讲学,仍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专释春秋大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教导学生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古书,兼习“六艺”。因其德行高尚,学识渊博,从游弟子达三百之众,享誉大江南北,贤名扬于诸侯。孔子闻之叹曰:“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深为惋惜。

  宓不齐(前521~?),字子贱,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仁爱孝悌,才智不凡,孔子赞他为“君子”。宓不齐曾做过单父宰,举贤能,退不肖,轻徭赋,赈困穷,用“无为而治”的办法来治理,结果是“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孔子称赞说:“惜哉!不齐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则庶几矣。”

  原宪(前515~?),字子思,宋国人,小孔子三十六岁。一生清静守节,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孔子为鲁司寇时,曾做过孔子的家臣,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孔子死后,隐居卫国,茅屋瓦牖,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子贡为卫相,高车驷马,往拜原宪,见其衣冠褴褛,耻之,问曰:“夫子岂病乎?”原宪答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大惭,终生悔之。唐代吴筠有《咏原宪子》诗:“原生何淡漠,观妙自怡性。蓬户常晏如,弦歌乐天命。无财方是贫,有道固非病。木赐钦高风,退惭车马盛。”

  公冶长(前519~前470),字子长,齐国人,小孔子三十二岁。自幼家贫,勤俭好学,博通书礼宽容大度,他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曰:“长可妻也。”相传公冶长能通鸟语,并以此无辜获罪,身陷囹圄。孔子痛惜道:“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仍将女儿许他为妻。鲁君闻其贤,多次请为大夫,公冶长皆不应,终生治学不仕。

  南宫适,字子容。他言语谨慎,崇尚道德,每日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为也”的诗句,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孔子赞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公皙哀,字季次,齐国人。出身贫寒,师从孔子后,有“独行君子之德”之誉。鄙天下人多污身以事大夫家,不愿屈节做人家臣,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孔子特叹赏之。

  曾蒧,字子皙,曾参之父,鲁国武城人。高蹈洒脱,豪放不羁,有“鲁之狂士”之称。鲁国大夫季武子死后,曾蒧前去吊丧,“倚门而歌”,以悼死者。《论语·先进篇》载:仲由、曾蒧、冉求、公西华侍坐,孔子使诸弟子各言其志,曾蒧所答与众不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蒧也!”赞赏无已。

  颜无繇,字路,也称季路,颜回之父,鲁国人。孔子第一代弟子。颜回死,颜无繇想请孔子变卖其车以置棺椁,孔子道:“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言下之意,人应守本分,终于没有答允。

  商瞿(前522~?),字子木,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喜《易》,得孔子真传,师成后又传给楚人子弘。在孔门之中,商瞿的悟性与造诣甚至胜过子夏,是孔门传道者之一。

  高柴(前521~?),字子羔,齐国人,小孔子三十岁。身长不满五尺,相貌丑陋,孔子以为愚。高柴性格憨厚直爽,与子路是好友。子路在季氏那里任职,便举荐高柴去做费邑宰。孔子怕他不能胜任说:“这是害了人家的儿子啊!”鲁哀公十五年,卫国政变,高柴急忙逃离卫国,并劝子路不要回宫里去,子路拒绝他的劝阻,结果回宫遇害。高柴以尊老孝亲著称,拜孔子为师后,从未违礼。任卫国狱吏时,为官清廉,执法公平,不徇私舞弊,有仁爱之心,受到孔子的称赞和民众的爱戴。

  漆雕开(前540~?),字子开,鲁国人,小孔子十一岁。他无罪受刑而致身残,习《尚书》,不乐仕,孔子以是悦之。他具有“勇者不惧”的美德,为人刚正不阿,主张色不屈于人,目不避其敌。著有《漆雕子》十三篇,乃漆雕氏之儒的创始人,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学说,认为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恶,提出了“天理”和“人欲”的概念,形成了人性论。《韩非子·显学》将其列为儒家八派之一。

  公伯僚,字子周,鲁国人。为人谗佞,曾向季孙氏毁谤子路,子服景伯以告孔子,说:“季孙氏听信公伯僚的谗言,已对子路起了疑心。我有法子令季孙氏明白真相,让公伯僚罪有应得,陈尸市上。”孔子认为无须此举,曰:“道之将行,命也;道之将废,命也。公伯缭其如命何!”

  司马耕,字子牛,宋国人。善言谈,性急躁。拜孔子为师后,坚信儒家学说,反对犯上做乱。其兄司马桓作乱于宋,他遂奔齐;桓败逃于齐,他又奔吴;赵简子和陈成子俱迎,他皆未往。司马耕向孔子问仁,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教导他说话要慎重,不能轻率。司马耕又问君子,孔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司马耕问:“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原来当年孔子周游过宋,讲礼树下,却不知为何得罪了其兄司马桓,连树也给拔了。司马耕每觉不安,孔子便借机开导,言只要无愧于心,何惧之有。家族败落后,司马耕颇有孤独之感,子夏遂以“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和“四海之内皆兄弟”之语来安慰他。

  樊须(前505~?),字子迟,亦称樊迟,鲁国人,小孔子四十六岁。自小勇武过人,善于谋略,二十多岁就仕于季氏。鲁哀公十一年,齐军伐鲁,樊迟被选为车右助同门师兄冉求率季氏左军迎敌。季氏谓樊迟体弱,恐难胜任,冉求以樊迟敢死答之。两军相遇,鲁军畏敌,不敢越党氏之沟。时三家权臣把持鲁军,军令不从。樊迟谓冉求,“非不能也,不信子也”。冉求乃奋长矛,樊迟驾战车,直冲敌阵。鲁军从之。战中,孟孙氏右军败逃。独左军所向披靡。齐军溃不成列,宵遁。樊迟师从孔子,求知心切,上进心强,《论语》中载他四次问“仁”,两次问“知”,一次问“孝”,一次问“崇德,修慝,辨惑”,一次问“稼、圃”,涉猎甚广。犹以问“稼、圃”一段最堪回味:樊迟本农家出身,便向孔子请教种田种菜的事,孔子却答以“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樊迟离去后,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以是薄之。樊迟问“稼、圃”无疑是对礼制等级的一种冲击,难怪孔子会避而不答了。

  有若(前508~?),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四十三岁。长相肖于孔子,孔子死后,门人思之不已,便把他当作孔子,以师礼事之。众人有问,他答不出,众人怫然,又把他请下师座。有若博学强识,雅好古道,提倡“礼之用,和为贵”,又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在政事上,他主张“无为而治”,轻徭薄赋,寓富于民。宓子贱为单父宰,日夜操劳,事必躬亲。他对宓子贱说,“舜鼓王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论语》中有若论孝悌的一段话极为著名:“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其孝悌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公西赤(前509~?),字子华,鲁国人,小孔子四十二岁。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孔子认为他很谦虚。

  巫马施(前518 ~?),字子期,陈国人,小孔子三十三岁。曾为单父宰,勤于政务,不稍懈怠。他师从孔子期间,有一次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知礼吗?”孔子回答:“知礼。”孔子走后,陈司败问巫马施:“我听说君子无偏私,君子也会偏私吗?鲁君娶了吴国的同姓之女,人们叫她吴孟子,如果鲁君这样做都算知礼,那谁不知礼呀?”巫马施就把陈司败的话转告给孔子,孔子对巫马施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梁鳣(前522~?),字叔鱼,齐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梁鳣年届三十,尚未得子,其母想为其另娶,后梁鳣听从商矍之劝作罢,两年后乃得子。

  颜幸(前505~?),字子柳,鲁国人,小孔子四十六岁。

  冉孺(前501~?),字子鲁,鲁国人,小孔子五十岁。

  曹卹(前501~?),字子循,小孔子五十岁。

  伯虔(前501~?),字子析,小孔子五十岁。

  公孙龙(前498~?),字子石,卫国人,小孔子五十三岁。

  冉季,字子产

  公祖句兹,字子之。

  秦祖,字子南。

  漆雕哆,字子敛。

  颜高,字子骄。

  漆雕从父,字子文。

  壤驷赤,字子徒。

  商泽,字子秀。

  石作蜀,字子明,冀县人(今甘谷县)。自幼好学,跋涉万里,就学孔子门下。学成返乡,淳教化,移风俗,自此三陇一带儒教大兴,人文蔚起。

  任不齐,字子选,楚国人。

  公良孺,字子正,陈国人。贤而有勇,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助之五牛车以从游。

  后处,字子里。

  秦冉,字子开,蔡国人。

  公夏首,字子乘。

  奚容箴,字子皙。

  公肩定,字子中(《家语》作子仲)。

  颜祖,字襄。(《家语》无此人)

  鄡单,字子家。(《家语》无此人)

  句井疆,字子疆。

  罕父黑,字子索。(《家语》作宰父黑,字子黑)

  秦商,字子丕,鲁国人。其父名堇父,与孔子父叔梁纥俱以勇力闻名。

  申党,字周。(《家语》作申续,字子周)

  颜之仆,字子叔。

  荣旗,字子祈(《家语》作子祺)。

  县成,字子祺(《家语》作子横)。

  左人郢,字子行,鲁国人。

  燕伋(前541~?),字子思,秦国渔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少孔子十岁。青年时师从孔子,曾与南宫适、子路诸贤陪孔子入周问礼。后又陪孔子观鲁桓公庙,受“欹器”(提水器物)之启发感悟孔子“满招损、谦受益”之教诲。中年后隐居渔阳,设坛兴教,传播孔学,教化民风。

  郑国,字子徒。(《家语》作薛邦)

  秦非,字子之。

  施之常,字子恒。

  颜哙,字子声,鲁国人。

  叔步乘,字子车,齐国人。

  原忼,字子藉。

  乐欬,字子声。

  廉絜,字子庸。

  叔仲会(前501~?),字子期,鲁国人,小孔子五十岁。

  颜何,字冉。(《家语》无此人)

  狄黑,字皙(《家语》作皙之)。

  邦巽,字子敛。

  孔忠,字子蔑,孔子兄孟皮之子,是孔子的侄子,鲁国人。孔忠曾问孔子以行已之道。(《家语》作“孔弗,字子蔑”)。

  公西舆如,字子上。(《家语》作公西舆)

  公西葳,字子索。

  以上为《史记》版孔门七十二圣(外加五个编外人员)名单。而《家语》中又有琴牢,陈亢,悬亶三人,为《史记》所未载。附录于后:

  琴牢,字子开,一字子张,又称琴张,卫国人。

  陈亢(前511~?),字子亢,一字子禽,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岁。

  林放,字子丘,鲁国清河人,为比干二十七世孙。

  悬亶,字子象。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