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拿什么来诠释?

  

  学生喜欢那些在课堂上以真心、真情、真知对待他们的老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小李同学最喜欢新闻学院赵老师的课。“赵老师上课富有激情,四十多岁的人一上课就像年轻了二十岁,讲起课来神采飞扬,不仅讲新闻知识,还讲做记者,做人”,小李这样介绍自己的老师。“有一次老师早上8点的课,一直上到12点半,其间一口水都没喝,神奇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提前离开,因为老师讲课太精彩了。”提起这次异乎寻常的拖堂,小李不仅没有不满,反而对赵老师满是佩服。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一些教师并不那么重视课堂的重要作用。有的照本宣科,讲完课便走人,上课犹如赶场子;有的一味投学生所好,天南海北神侃一通,主课却草草几句,临考试划出考试范围,只为赢得学生一时欢心。更有甚者,像广西某职业技术学校艺术系的张老师,其表现让学生们大跌眼镜:“张老师上课常常迟到、早退甚至无故旷课,课间休息时间过长更是家常便饭。她经营着一家服装店,上课时间电话不断,还不时透露出希望同学们到服装店购买服装的愿望。”

  张老师等人的行为让“师德”二字无从提起,也让我们思考:姜仁驹院士等教师身上彰显出的“教书”与“育人”密不可分,对师德建设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师德仅靠个人素质维护,靠舆论约束,是行不通的。在诠释师德的重要平台——课堂上,除了教师自我对道德的追求,校方如何发挥管理效用,也至关重要。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