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孟子

姓名:姓孟,名轲,字子舆
生卒:前372年-前289年
朝代:战国中后期
籍贯: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
简评:一代儒家宗师


孟子故事

  《孟母三迁》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译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子受教》

  原文:孟子妻独居,踞,孟子人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人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 往燕私之处,人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 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引自《韩诗外传》

  译文: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孟子少时诵》

  原文: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译文:孟子年少时候,有一次,他在吟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开始吟诵。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就问:“为什么要中间停顿了?”孟子回答说:“忘记了,一会儿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从此之后,孟子读书就专心了。

孟子年表  

  周烈王4年己酉(公元前372年)孟子约生于此时;   

  周显王12年魏惠王13年韩昭侯6年甲子(公元前357年)孟子约十五岁,受业于子思门人;   

  周显王17年秦孝公10年己巳(公元前352年)孟子约二十岁,欲休妻;   

  周显王37年己丑(公元前332年)孟子在邹,答邹穆公问;   

  周显王38年庚寅(公元前331年)孟子居平陆;   

  周显王39年辛卯(公元前330年)孟子到任国,拜访季任;孟子在邹,与屋庐子、曹交问答;   

  周显王40年齐威王28年壬辰(公元前329年)孟子约四十三岁,首次至齐;齐相储子来见孟子;   

  周显王41年齐威王30年宋君偃后元1年癸巳(公元前328年)孟子与告子辩论;孟子劝蚳鼃向齐王进谏;孟子与匡章交游;孟子离开齐国,前往宋国;

  周显王42年宋君偃后元2年甲午(公元前327年)孟子至宋;   

  周显王43年宋君偃后元3年乙未(公元前326年)孟子在宋,与滕国世子相会;孟子与宋人勾践论游说之道;   

  周显王44年宋君偃后元4年 秦惠文王13年丙申(公元前325年)孟子离开宋国,回到邹;   

  周显王45年梁惠王后元11年 丁酉(公元前324年)孟子在邹,滕文公派然友问丧礼;孟子由邹之滕,推行仁政;

  周显王46年魏惠王后元12年 齐威王34年 戊戌(公元前323年)孟子与农家陈相辩论;

  周慎靓王1年魏后元15年 齐威王37年 辛丑(公元前320年)梁惠王“厚币卑礼”召贤纳士;孟子见梁惠王,时约五十二岁;孟子与周霄论出仕;

  周慎靓王2年魏惠王后元16年 齐宣王1年壬寅(公元前319年)孟子与公孙丑论短丧;周慎靓王3年魏襄王1年;

  齐宣王2年 癸卯(公元前318年)孟子约五十四岁,见梁襄王;孟子在范遇齐王子;孟子至齐,答齐宣王问;孟子论“我四十不动心”;   

  周慎靓王5年燕王哙5年乙巳(公元前316年)孟子出吊滕文公;   

  周慎靓王6年楚怀王14年鲁平公10年齐宣王5年丙午(公元前315年)鲁平公欲见孟子;孟子返回齐国,与充虞论葬母;齐宣王问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齐宣王8年楚怀王17年己酉(公元前312年)燕人叛齐,齐宣王说“吾甚惭于孟子”;孟子论“臣视君如寇雠”;孟子与淳于髡辩论;孟子约六十岁,辞官离开齐国;孟子遇宋于石丘;   

  周赧王25年辛卯(公元前290年)《孟子》约编撰于此时;   

  周赧王26年壬申(公元前289年)孟子约卒于此时。

经典语录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8)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义”,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9)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王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0)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1)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没有敌人的。

  (1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不去打乱它的繁殖期,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打乱它季节生长的规律,那么数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3)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4)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国君,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的国君,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6)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7)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8)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19)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义(真理、信仰、正义有益大众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2)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文】孟子说:“水性是不分东西方向的,难道它也不分上下吗?人性的善良,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势所必然)。人没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一样。现在论水(的另一面),用力拍打使它跳跃,它可以高过人的额头;堵截令它激流回旋,可以使它停在山上。这怎么是水性如此呢?这实在是外力使然啊!人,可以使他做不善的事,这种违背他善良本性的行为,跟让水违背它向低处流的行为,本质是一样的。”

  (23)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4)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25)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26)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的,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是最为轻的。

  (28)出自《孟子》: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后演化成成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译文】意思是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不如和众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29)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加以任用的,孙叔敖是从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加以重用的。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让他所做的事情点到错乱,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虑梗塞,然后才知道有所作为;显露在脸色上,表现在声音中,然后知晓。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走向灭亡。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