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字
下了一天的雪,到夜还没有止。屋外一切静极,静到要听出静的声音来。我在小小的灯火光中,闭目枯坐。如见雪花片片飘坠,来增补这一望无际的如雪堆。
——鲁迅《孤独者》
鲁迅先生的文字大概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寂寞也是最冷硬的。
没有读过他的全集,但从所搜得的他的十几个集子来看,就很少有热烈而光彩四溢的句子,即便是在给许广平先生的信中,也不多见。无论是千里返乡,还是故友重逢,还是两人千之外的鸿雁传书,都不能使先生的文字明媚而光润起来。总是一点点的快乐的火花闪过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无边的寂寥和落寞。在萧瑟的故居见到睽违已久的母亲,在荒凉的冬季见到儿时的伙伴,在寂寞的酒楼上见到熟稔的朋友,在信中和远在厦门的知己和爱人絮絮笔谈,都是如此。久别重逢的惊喜和错愕在脸上只是一闪而过,随之而来的,依然只有沉寂和沉默。
而最为明显和集中的,便是先生为了自己最初的十几篇小说而写的前言——《呐喊自序》。如果撇开弥漫于字里行间的阴郁气息,仅就行文叙事的流畅细致和抒情的恰到好处来看,这是一篇极出色的散文,先生的文笔已经达到当时甚至是如今的白话散文创作的巅峰高度。但无论是从“一倍高的质铺里”接回那少得可怜的铜钱,还是在日本所看到的屠杀国人而旁观的国人并不以为不幸的悲剧中,我们都能听到先生的血在汨汨流动的声音。“这是怎样的非人间”!面对民族的沉沦和人性的冷漠,先生痛心疾首。几十年来的寂寥和所郁积的孤独全无保留地倾泻而出,从个人身世的失意跌宕到国人的麻木不仁,再到矢志担当起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启蒙者,要扼住自己的咽喉,发出那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文章的沉郁苍凉,超过了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任何一位作家。
这是千年以来的民族的沉重的灾难所压榨出来的最沉重的呐喊,这是封存了数千年的铁屋子里第一声清醒的呓语,这是漫长的黑暗里要点燃第一缕光明的火光。在漫漫无边的黑暗里,炸裂开来,灼伤了所有活着的眼神和尚在跳动的心。
在最黑暗的时候,先生总是不惮于用最黑的心情来告诉大众一些真实的却因过于沉重而不为人们所承认的事实:我们标榜了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其实只不过是吃人二字可囊括了。谁没有吃过人?谁可以站出来,为了孩子,为了这民族的未来,站出来说一声:“救救孩子!”偌大的历史舞台,只有先生一个人在绝望而无助地嘶声呐喊,那悲怆而无助的凄凉,隔了七十的风风雨雨,仍如冰一样的,寒冷而沉重。没有灯光,没有观众,甚至于没有回音,先生就那样一个人叫喊于麻木的生人之中,而生人并无任何反应。毒蛇一样的寂寞攫住了先生寂寞而伟大的灵魂,这是怎样一种可怕的境地?
历史匆忙而冷峻,才八十多年的时间,已经淘汰了许多的故事和人物。偶尔留下的,只有那些最经得起考验和冲击的棱角。无论岁月怎样泥沙俱下,无论人们的流言怎样炙热,先生的铮铮傲骨,依然冷硬如铁,矗立于天地之间,为我们撑起一道通向光明和未来的闸门。(作者单位:东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