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国学院:人人配专业导师 培育新国学人才
自2005年成立以来,人民大学国学院一直致力于打造新国学教育,重拾中国文化信心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新型国学人才培养的机制及其成效”荣获201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得一等奖。这一殊荣既是对人大国学院人才培养的一种肯定,也凸显了我国对国学教育的愈加重视。人大国学院自2005年成立至今,已经有三届优秀毕业生走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就业率高达100%。历时近8年,人大国学院也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时期国学人才的培养道路,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年制培养
满足学生学习时间
自2005年人大国学院创办之初,就已经确立了六年制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人大国学院执行院长黄朴民告诉记者,通常本科四年的学习时间,学生既要学习通识课程又要学习专业课程,还要为日后找工作而奔波,其实很难踏实下来对本专业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人大国学院一直坚持“大国学”、“新国学”的理念,强调国学教育与文史哲的融会贯通,因此就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去研读经典。
有了学习时间上的保障,人大国学院的学生才能够有机会体验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学经历。
人大国学院副院长徐飞介绍,国学院的学生在大三时都将进行自己的第一次游学,从北京出发、经山东、江苏、浙江到湖南。研究生阶段则从北京出发,经过河南到达陕西。学院还为有需要的同学制定了去往敦煌、西藏等地的游学路线。在游学过程中,都会有当地的学者为学生举办讲座,让学生从现实中感受当地的文化特色与价值。游学归来后,学生们要根据自己的体会撰写出高质量的游学报告,目前已经出版了三辑游学报告。
确立导师制
协助学生夯实基础
“一般学生只有在开始撰写毕业论文时才会得到导师的指导,但在人大国学院,从大一一入校开始,学院就为每位学生配备了专业导师,引导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在本科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便是国学院的一大特色——导师制”,人大国学院副院长孟宪实如是说。
起初,国学院从大三开始为学生配备导师,带动学生尽快进入学术研究层面。2009年,国学院改革导师制,从大一起就为学生配备读书导师,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会如何读书。为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入学初期学院并不鼓励导师对学生进行学术专业引导,而是给予学生更大、更自由的发展空间。大三时,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专业发展方向后,再进行专业导师双选活动,与此前的导师制度相衔接。
2011年,国学院完成了《国学院全面实行导师制方案》的修订和《导师制辅导手册》,为学院导师制的实施提供了操作层面的指引。
重科研实践
培养学生自觉性、主体性
“科研促学习”是国学院成立伊始就确立的指导方针。为解决学生缺乏学术展示平台的问题,国学院设立了学生学术活动月,并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今,国学院已经将“学术月”延展为“学术季”。“学术季”以本科生为主体,从每年九月开始,整个学期以学术活动为主。先在班级进行论文宣读、评论,然后选出优秀者提交学院,并在校内网络上公布论文,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打分,最终由教师组成的评审组评审出获奖者。
而在研究生阶段,学生则可以自行召开学术会议,模仿学术界的模式进行,联络其他院校和学院的同学参加,所有组织工作由学生独立完成,一切费用由学院承担。博士生方面,则要求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提交并宣读论文,学院还鼓励学生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一切费用也由学院承担。
为拓展国学院师生的学术视野,学院还采取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近年来邀请了大批处于学术前沿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授课,并与美国、德国、英国等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学生交换、科研合作、人才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国学院师生与世界的交流沟通,同时也将中国文化更广泛地传播出去。
截至目前,人大国学院本科生、硕士生共有32人次赴哈佛、慕尼黑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等海内外著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或短期学术交流,对于国学学科国际认知程度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晨报记者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