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与长城的和谐统一之我见
中国黄河与长城的和谐统一是不寻常的。古语说的好:“治黄河者,治天下。”众所周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长城是我们的“脊梁”,是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
我们应该说,中国的黄河与长城古朴典雅的历史文化遗存表明,它不仅是孕育于中华大地的祖根文化,也是造就了中华儿女的优秀传统和美德。由此看来黄河源头青海省的很多奇特地名的暗示,并非偶然,比方说,贵德、同德、甘德(地名);还有民和、共和、化隆、循化等地名,从意义的观念推导,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域,应该做的坦荡和真诚,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
中国传统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如果说大禹治水讲《洪范》,一个国家也一定有一个国家之理。如果依照国家之理进行统治,它必然安定而繁荣,它若不依照国家之理,就必然瓦解,陷入混乱。事实上,并不只是中国传统讲“立人之道”以此治国,进行统治。而为什么同样的问题,没有出现在那些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西方国家?
现代人不可否认,黄河与长城的价值来自文化,而这一黄河与长城的灿烂文化是人民的创造。黄河与长城并不是某种主观的东西,它永恒地在那里,与所谓英雄的治国,也有这样的不同。秦始皇帝统一中国,他“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将黄河改名‘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均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他在泰山上刻石颂德,说“端平法度”,“除疑定法”,要人民“尽知法式”,“普施明法”。依照中国黄河与长城有些是以道德学的,有些是以超道德的价值来解释了国家和社会的治道,重在以“人文而教化天下之人。”
中国先民创造性的结合青海省西北与甘肃省西部的祁连山西高东低的地形,由祁连山南侧的雪山、冰川汇集到大通河的涓涓细流,从高原东下注入黄河;而构建长城在祁连山北侧,因属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在汉代例四郡设两关(南有阳门关,北有玉门关),是最有力的长城物证。
我们在期待伟大祖国文化复兴和迎奥运的大好时机,让我们以一个历史研究者的眼光鸟瞰一下整个人类世界文明史,人们就会发现中国黄河与长城的和谐统一确实颇为壮观而又十分奇特。
从某种意义上说,追溯中国黄河与长城的文明源头,我们现代人必须要科学地认识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必须要真实地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伟大贡献和历史地位。因为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假如我们把黄河与长城的历史割断,仅从某一时期开始,就很难获得对整个黄河与长城文明的透彻理解。所以我们要认清黄河与长城的文明,激发起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
既然中国历史是以“立人之道”而行,当然有其本身的规律可循。我们从儒家孔子仁者爱人,重视对人的思想培养;到道家老子道法自然,讲道和德的精神,她们都是强调在回归自然中积淀着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精髓,并演化形成为“立人之道”审美的最高标准,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凝聚力和爱国的信仰。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中国古代说起大雁的文化意义是最高品节的“节义”象征,并且是以“天下九塞,雁门为首”来形容万里长城的实质精神。如果说大雁塔是为唐代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所建造,既有它四方形塔身的形体特征,也有它以方生圆是修身的“节义”品格特征。相比之下山西商人最早《走西口》,是西渡黄河出长城“雁门关”,被称为“春去秋回”的雁行客,她们是以特殊的“立人之道”,追求民族和平的行为准则。北京紫禁城作为皇城,初建于明朝兴盛于清代,午门外建造对称的四方形东、西雁翅楼也有它历尽沧桑的“节义”象征,同样是以“立人之道”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厚重、最深远的历史文化之延伸……
所谓一阴一阳之为“道”,是被中国传统视为天成。其实中国古代治理黄河修建长城一阴一阳的山水对称,象征的“浩然正气”,不仅仅是一种民族精神,这是中国传统“立人之道”与大自然的融合,更是黄河与长城表现出的伟大气魄。文天祥《正气歌》中说“天地有正气,凛然万古存”。可说,这里我们又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文化的摇篮黄河“母亲河”在南与对称的万里长城在北,自西向东的蜿蜒走向,同样是中国先民根据一南一北对称的“天阴在南,阳在北”,结合中国地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特征的神奇定位。
中国地域辽阔,虽然地形复杂,水流山脉众多,但其分布却很有规律。古人云:“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为此中国先民是观察山脉水流的走向,寻找追踪山系来自何处,水源来自何方,于是有了“来龙去脉”这个成语。相传中国文化“统之有宗,会之有源”。总归,中国从“混沌初开,乾坤始奠”,到大禹治水治理黄河,秦始皇统一中国修筑万里长城,她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心血和期望。这一切表明,有文献理论的诞生,从中我们会发现中国不仅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文字等,中华文明五千年也为中国统一的制度标准化,标准的制度统一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远古是以山脉为阳与水流为阴的对称统一称为“龙”。笔者经过对祁连山依南黄河的发源;到祁连山依北长城的起源,及其全国黄河与长城一南一北,随中国自然环境的山水之势,由西向东蜿蜒而下,直到中国渤海和东海的多年实地考察,对中国黄河与长城的起源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为证实中国黄河“母亲河”与万里长城这两条巨大的长龙,一是必须了解“立人之道”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也恰恰是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决定性依据;一是必须了解中国受山系走向和西高东低的地形制约,境内的主要河流,如黄河、长江、黑龙江等的流向,都是由西北向东南婉转而下,最终流入渤海和东海。
在中国远古为什么把中华文明的源头定在昆仑山?(是指祁连山)《兰州志》的记载中:“匈奴谓‘天’为祁连”。中国先民对祁连山的崇拜实为对“天”的崇拜。因为,黄河与长城的发源自祁连山南有通天河,北有天梯山,当然和“天”即祁连山(又称为永登天祝山)有着密切地关联。黄河“母亲河”在南属阴;万里长城在北属阳,呈现出“天阴在南,阳在北”,这是最早中国先民发现自然规律和利用自然规律,并且以“立人之道”与大自然相结合。
问题在于这一发现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千古之谜的一件大事。黄河“母亲河”与万里长城一南一北对称的天才惊人创举,概括出了中国“风水宝地”的一个自然环境模式化。比如北京紫禁城中的内、外金水河模仿自西北流入,经过天安门、太和门前向东南流出,形式却是与北面的人工景山一南一北相对称。再有北京地坛在城北礼地,天坛在城南祭天,于是北京的城墙向北形成个“凸”字形的固定模式。
有人说:“自然现象之理,与人类最有关系的莫过于时间和空间的规律”。对此,什么是可久的“良法”;什么是能常的“美意”,需要人类自觉的认识和恰当的定位。中国的黄河与长城起源以祁连山为中界,这是中国先民依照文献记载中大量有关祁连山(昆仑山)的传说,根据祁连山的自然环境东西走向,和中华民族座北朝南的传统习俗而抉择出的神奇定位。而这种自然现象的思维模式,经过千百年时间和空间有秩序的规律固定化,不仅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规天为图,矩地取法”设计构思的理论依据,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化“立人之道”的一种模式化。
无论从文献记载,还是对黄河与长城发现南有通天河,北有天梯山的实地考察结果来看,黄河与长城融于自然山水的和谐之美,竟然成了学习考证“立人之道”的实物见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祁连山,中国先民的创造又显现出“以山比德之美,以水比善之美”的人文道德观。中国先民是把视觉的山水观念同信仰结合在一起,加强了“立人之道”的实质性精神内涵。在对黄河与长城一阴一阳的观象取物中,表现出山与水对称的形式,这是意味着黄河波涛汹涌;长城依山之巍峨。它们这种一动一静的自然对称形式,不仅展示出黄河与长城在大自然相互之间的和谐之美,而且是创新了中国文化“立人之道”最可久的“良法”、最能常的“美意”之升华。
一句话:“世道人心”。黄河与长城的和谐之美又是中国先民“生”与“德”连接的奇迹。中国先民认为“母亲河”具有天地之大德,万物之根源。并且强调“有生才有德”的观点。我们从黄河与长城以原始生态的自然表露,到黄河文化与长城精神的形式研究,中国先民又是根据黄河与长城座北朝南形象阴与阳的辩证关系,推理演化为动与静、柔与刚、美与善,并以大自然有形有象的真实完美相结合,凝聚成万里长城这样一座苍天长存之雕塑!汇聚为黄河“母亲河”这样一条大地永久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