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人的伤心词——泪读秦观
秦观,古之伤心人。词中浸透着伤心的泪水,充满着揪心的仇恨。
掠过花间足带香,手有余味满庭芳。
海潮归来雨亦急,轻寒浣纱卧闲裳。
鹊桥架梦银河散,柳外凭栏画堂春。
莺声影乱千秋岁,雾失月迷踏莎间。
一、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说其颜色方面超越其渊源,而冰寒于水是跳出其本有之色,仅仅在其形态方面就是一种质的飞跃,其意境之超脱,实属境界之不同,意味亦不同。
秦观的词在内容方面,自表面看来,虽与《花间》之传统有相似之处,然而在意境方面,却实在又有其个人所独具的特色与成就。【花间词所写的是供歌筵酒席演唱的侧艳之词,缛彩轻艳,绮靡温馥。视野停留再裙裾脂粉,花柳风月,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特别是他们的内心生活,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满着脂香腻粉的气味】①。就词柔婉精微之醇生的本质而言,早期无个性的艳歌,不过是形式上体懂得一种柔婉精微的持美,并无内容之深意可言,其后虽经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等的丰富与发展,但并没有突破艳情的泛滥和艳情的笼罩的藩篱,造成了或多或少的某种增损和改变,而秦观词之特色,就在于他所回归的乃是与以上诸家之增损改变都有所不同的一种更为精纯的词的本质。秦观最善于表达心灵中最为柔婉精微的感受。在其《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中,外表看来虽极为平淡,而在平淡中却带有作者极纤细锐敏的一种心灵上的感受。【此词细腻描述了一位女子在春天的早晨对周围事物的主观感受,她“淡淡的哀愁”、“些微的寂寞”造成了一种空灵淡雅的韵味,令人再三把玩,回味无穷】②。
一语“轻寒”映衬词中主人公的心之凉意,但因“漠漠”使丝丝缕缕的心寒之意沁润了最者本人的心灵与的思绪。【愁,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词人高妙处在于把这一不可捉摸的情绪用具体的形象表现了出来】③,反其道而行之的“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也同样新奇,已分不清花是梦、还是梦是花,雨是愁,还是愁是雨的迷散之状态,将二者合一的模糊天成之趣弥散开来。本词无扣人心弦的澎湃只音,但来之慢,去之更慢的静逸之情定会绕心灵于幽微不绝,这种美源于“才”之上“心”的沁染点滴,只可一籁一籁之漫洒,不可倾盆之倒灌,否则这种伤心人的伤心词的质美就荡然无存了。这种源于孤,但孤得美的词镜从此词中流淌开来,如涓涓细水,云雾缭绕般迷散于人们眼前。
二、满庭芳华唯己泪
在宋代,文人与妓女之间微妙的情感是现在人无法直接体会得到的。宋之妓女主要职责是提供歌舞表演,而文人们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未曾恋爱就成夫妻共生活的抵触与不解,正好可在与妓女之交往,欣赏歌舞、音律中寻求本该拥有的真爱,这种爱不一定以“性行为”为纽带,并且他们渴求的情感寄托和浪漫只能在当时公认的青楼来宣泄。【荷兰学者高罗佩把中国的青楼和西方妓院做了比较后认为:中国文人和艺妓的关系,颇有柏拉图“精神恋爱”的味道】④。秦观与青楼女子之间是否存在柏拉图式的爱恋,与他的词在“伤心人”中表示对情之纯粹虽无必然关联,但他一定也或多或少沾染了一些曾经的理想中应该得到的“爱”。从而,秦观用心伤谱写的泪区和着诀别之难割难舍沁染了满庭芳华。《满庭芳》(山抹微云)风格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代表其前期婉约词的最高水平。
【此词与柳永的《雨霖铃》有神似之处。别时的伤感,往日的柔情,别后的思念,层层铺叙,但情思并非一泻无余,而是情一点出,即用景物烘托渲染。刚提“旧事”,即接以“烟霭纷纷”,欲吐还吞】⑤。词的语言清新淡雅。“抹”、“粘”二字更是将云彩绕山腰像涂抹上去一样,枯草紧贴着天际的实景之写让人联想到鼻孔由抽泣而吸张之动像微云吹过一样,溢漫的泪水浸湿头发使之贴在面颊之上,单从这种细微之观察与贴切之描写,则看出当时三十一岁的秦观对这段曾经“销魂”的感情的刻骨铭心,而“谩赢得,青楼薄倖名存”的无奈之举更是让他深陷“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情感之深思,尽管他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把世俗爱情升华到崇高的精神境界,提高了词体的品格,但缺少了《满庭芳》的情之肯切与率真。
三、晦雨倚晚踏莎行
【秦观一生积聚了满腹伤心失意的泪水,把深沉的心酸苦闷融注在类型化的离情别恨之中,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⑥,从而给传统的艳情注入了新的情感内涵。《踏莎行》中,词人一凄婉的笔调,描写谪居地的自然环境和孤寂怅惘的思乡之情,流露出处对现实政治的怨恨。由于他的人生期望值过高,对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故一旦希望破灭,就异常失望和痛苦,年已四十八岁的秦观因“谒告写佛书”被贬到彬州,这实在让他感到“雾失”、“月迷”之茫然,失去人生信仰的方向和少年壮志的追求,而“桃源”本来的虚无进一步抒发了他理想之破败,三句叙写,表面虽是具象之景物,然不同于现实中之景物,进入了一种含有丰富象征意义的幻象中之境界,【这是其敏锐之心性和悲苦之遭遇的相互结合的产物,遂以其锐感深思中之悲苦,凝聚成了如此深刻真切的饱含象征意味的形象】⑦,身处“孤馆”,又遇春寒,其寂寞凄苦之情可想而知,在杜鹃的啼叫声中,无边的愁怨笼罩压抑着一颗苍老的心。同时,“梅花”和“尺素”又在暗示中转化为一种对己对身世不解的理想与现实的隔阂。其恨积累之深重与坚固不可破除。最后,锐感多情之词人秦观,在其历尽远谪思乡之苦以后,在“为谁流下潇湘去”的疑问中抱恨长叹……这种不自愿的离别产生的酸楚化作江水流泻与悲悯之际,遂又如此江水一样“连遭贬谪”,经不起风浪与谗言侵蚀的脆弱之心在四年后流向了人生长河之尽头,但那些“伤心词”会永远浮飘在时间长河之上,绽放其永不逊色的光辉,以飨后人。
结束语
秦观不仅接受了柳永词的影响,还比较全面地继承了唐、五代间的成就,特别是受到了李后主和晏、欧、张先、宋祁等人的影响。从内容看以描写恋情相思、离愁别恨和迁愁谪怨为主,但他的词已不再是无病之呻吟,也不再是对酒应歌玩弄词藻,而是富有了个人的真情实感。他对刘永并不亦步亦趋,而是有所继承,又有所摒弃。继承铺叙手法,并在铺叙中发展情景交融的表现技巧,避免刘永出现的俚俗,使秦观的词形成了一种典雅凝重与流丽婉约的风格。
秦观词以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在词史上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直接影响后来的周邦彦、李清照和南宋雅词作家,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有人说秦观词格纤弱,缺乏苏词那种超然自适的气度,我认为正是这种质美才使其成为婉约巨擘,否则就要介于豪放与婉约之间的不伦不类了,而且可以说也正是这种纤弱才使得他的风格更近于婉约性,总之,他的词美在清悠与可怜,美在质朴与纯粹、美在失意与心酸……美在男人中的女人,女人中的男人……
注释:
①《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二版,第372页。
②③④《宋词的历史》,钱发平著,2006年7月第1版,第165页、275页。
⑤⑥《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第93页。
⑦《唐宋词名家论稿》,叶嘉莹著,河北教育出版社,第139页。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