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之于“意境”的重要作用

  何谓“意境”(或者说“境界”)?古今文学大家对其做出了千姿百态的描述。不管持何种观点,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论和传统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历来为人所推崇,研究者甚多。毫无疑问的被作为评价一般抒情性作品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近代意境说的集大成者王静安先生在其名著《人间词话》第一则中就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可见意境之于诗词的重要性。

  解读(暂且使用这个词语)一种境界,当然要靠欣赏者的体悟、理解;而营造一种境界,则全在作者的才情以及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作者才情的挥洒,很大一部分是天赋使然,像李白、苏轼诸人,非一般人所能及也。但语言文字的运用,却可以经过后天的学习获得。故本文将着重探讨语言文字之于意境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自己的体会,简单介绍三种营造意境的有效方法。

  “意境”的最简单的描述当是“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景”(诗词中的意象)的有机、和谐的统一。“意境”首先是一种“语境”,没有语境的基础,就谈不上意境的存在了。脱离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则构成原来意境的有效成分,如意境之绘画之美、音乐之美、建筑之美都将不复存在。曾经有人说过,如果徐志摩将日本的“再见”翻译成“杀羊那拉”,而不是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沙扬娜拉”,也许这首小诗的韵味将大失。同样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几个字用得很巧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其中,“泻”字尽流水之形态,翼然尽山亭之奇险。两者又是补充“蔚然而深秀之山”的秀美,这就描绘了美丽的环滁之山,让人忍不住也走进了太守的与民同乐之中。

  再者,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更长天一色”亦是历来为人所激赏,他所流露出来的壮美、柔美、凄美相浑融的境界,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像构成意境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于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意象造型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像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像蕴含著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於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於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尽情地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像和想像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否则,再美的情景也难以表现出来。

  意者,情思也;境者,形象也。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正如王昌龄先生所说,诗歌有三境,物镜,情境和意境,其中最高的要求就是意境。在文学作品中,意境得以生成,似乎不太容易的,但是,在中国的诗歌中,却不乏这样韵味不穷的作品。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幅景象很多人都见过,也有不少人写过,但为什么人们只记住了这两句千古名句呢?其实意境是一样的。但是,大文学家能够用最恰切、最完美、最精彩的文字把它表现出来,很大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共鸣,故而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散文亦有诗歌的诗意,亦有意境的美丽,同样回味不尽,口角含香。散文、小说的意境创设与诗歌有区别,但主要是表现在艺术手法上的;在运用语言文字上,有极大的一致性。从语言上说,散文可以字朴句实,亦可华丽如彩;从文化上说,散文的思想的倾诉, 是智慧的结晶和情感的宣泄。它的意境生成,离不开文字的表诉和情感的表露。

  当然,不同的文字将表达不同的感情,这是文字与情感的关系,情感与意境生成也是有干系的,但是,文字本身的作用太让人忽略了。

  以情制胜的文章,如被大文豪苏轼极力称赞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以及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不管是表忠,还是论孝,抑或是怀念感情,都能以情感人。成功的散文也善于吸取,文字的选取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感情,而感情的自然流露对意境的生成是有影响的。

  情感的流露,是意境生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必须是建立在灵活恰切的语言文字基础上的。当然,最完美的境界的生成,是两者兼容,情景合一的结果。

  文字的美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感情,感情的表达也需要的文字的选取,而这些在某时候,可以更好的完成意境的创设。这在文学的创作中是互补的,它们是地基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语言文字功底愈强,所表达情感愈充分;情感越强烈,文字也可非常有气势。象那些淡雅的唐诗、宋词以及元曲,无不是醉人的美好的词句和淡淡的幽怨和伤感,把我们带进了古人的世界里。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说法,有人以为,意境的生成仅仅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并不关乎文字水平的高低;也有人认为所谓的营造意境,就是在卖弄文字技巧,论及意境的生成,他们更加喜欢用“神来之笔”。也许,真正让人回味的美的东西,冥冥中自有决定吧。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对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的高度融和雄奇阔大的意境;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即是语言与情感的高度统一。在很多时候,人们割裂了二者的关系,不能很好的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实在是一憾事。本文谨以千百字,表达自己对两者关系的一点看法,并着重强调一下语言的重要作用,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